渑池县的“大跃进”运动
发布时间:2008-08-22 点击量:6905 来源:原创
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指标,也提前一年完成,国民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到1957年初,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好势头。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一部分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情绪。1957年11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面对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轻率地指出:中国在15年左右时间里,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这一不切实际的提法,正说明当时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成为全面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导火线。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中率先提出: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1月,中央召开南宁会议,在批判“反冒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跃进”,宣称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3月,中央成都会议,又制定了一个追求高指标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在批判右倾的气氛下,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动员口号,要求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16.2%,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33%等。这两次会议不仅使经济政策发生“左”的错误,而且损害了党内的民主生活,损害了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开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纷纷修订计划,提高生产指标,“大跃进”拉开了序幕。
1958年5月5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上,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会议重在强调高速度。进一步提出;十五年赶上英国落后了,应该是七年超英、十五年超美。又提出了“插红旗、拔白旗”的口号,指责不同意高指标的人为“观潮派”、“秋后算帐派”,这次会议后,工业、农业纷纷拟订“大跃进”目标,批判“农业增长有限论”,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跃进”运动从此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了。
一、渑池县“大跃进”运动的基本情况
渑池县的“大跃进”运动经历了发动、起伏和刹车的三个阶段。从1958年1月南宁会议后,渑池县委遵照中央、省、地的指示,着手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制定1958年规划和生产指标,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工程、积肥为主的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2月9日至12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和省、地委文件,联系渑池县10天来“大跃进”运动的发展情况,提出了40条行动纲要,包括粮食增产指标、经济作物增产指标,实现水利化、消灭五害、实现绿化县、完成扫盲等指标。规定1958年粮食亩产400斤、1962年实现亩产吨粮;棉花亩产200斤;1958年底实现水利化,消灭五害,一年完成扫盲等高指标。这些不切实际的规划,为全面“大跃进”打下了基础。
1958年3月,河南省委召开登封会议,全省掀起了一个学登封、赶登封、超登封的社会主义建设竞赛高潮。渑池县委召开千秋、南庄战地会议,学习登封“十年规划,一年完成”的口号,决定“苦战一年,改变渑池面貌”。这是一次最大、最有力量的高速促进会议,是渑池人民全面“大跃进”的誓师大会。会议采取就地参观、就地评比、领导开会、群众报喜、互相促进,全县人民昼夜大战的方式,创造出了很多“奇迹”。南庄乡14日一个早上绿化了全乡,植树241995株,晚上又组织了灭鼠雀、积肥、卫生清洁夜,积肥427388担,粉刷墙1218道,捕鼠2801只,灭雀7090只,实现了四无乡,向大会献礼。千秋乡开展了四无五化运动(即四旁绿化、茅池化、造肥化、文盲变成有文化、实现水利化)千秋社800多个社员8天8夜没睡觉,实现了四无,绿化了荒山和四旁,扫除了文盲,积肥15万担,一夜圈了960个茅池。向大会报喜。千秋、南庄的作法,使全县各乡都行动起来,生怕自己的喜报送的晚,送的少,为了争红旗,完不成任务的只有虚报数字。
会后,各乡都以一夜时间分片召开了大型战地会议,传达了南庄、千秋战地会议精神,一场以高指标,浮夸风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生产方面。“大跃进”运动拉开序幕,农业生产首当其冲。
1、制定水利建设规划,迅速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规模壮阔昼夜不息的全民性的大兴农田水利运动。规划到1960年春,全县平地完全实现水利化,丘陵梯田水利化,沟壑水库谷坊水塘化。在县委1958年水利建设总结中写道:党中央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公布后,全县象原子爆炸一样,兴修水利的大风暴,霎时席卷全县,形成了全党、全民办水利,万马齐奔治山河,工程数以万计,处处在倒河移山,从荒山到丘陵,从河岸到沟壑,满山遍野,到处是从事水利建设的人群,其规模之大,严如淮海战役,势之雄伟,好似山崩地裂,投入运动的劳力,竟达56000余人。各乡、社出勤率都在100%。1958年底,全县共修建水利工程11413处,挖土石方3100万方,水浇地由原来的54899亩,一跃而发展到50493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7.4%。大搞水利工程,确实是一件好事,可当时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不多,后来又被人为的破坏或闲置,利用的很少。
2、大搞积肥,深翻土地,建实验田,大放高产卫星。“地翻三尺深,亩施万斤肥,遍地产黄金”。在“大跃进”的熊熊烈火燃烧下的人们认为只有深翻土地,多施肥才能实现高产。为此,全县开展了群众性的宏大的深翻土地和积肥运动,1958年共完成了30万亩的深翻土地任务。广大群众昼夜积肥不断,共建起颗粒肥料厂1650个,苏门乡3月18日一天一夜就积肥142万担,坡头社8月23日一夜出动250人,积肥16000担,追肥60亩。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鼓舞下,千秋乡以粮食亩产3300斤,棉花亩产200斤的誓词,向全地区各县重点乡发起挑战,张村乡也不甘示弱,以粮食亩产8300斤的雄伟计划,向全省劳模发出了战书。一时间,高产卫星不断出现。
195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全党各级组织在各地区各方面普遍推行种试验田的经验。渑池县从县委机关,到工厂、学校、乡、社都建起了自己的试验田,大放高产卫星。8月9日,马岭社放出65亩棉花试验田,大面积亩产万斤籽棉的卫星;9月1日,英豪人民公社槐树洼大队放出三颗卫星:2亩玉米试验田,亩产达万斤、二亩棉花试验田亩产皮棉2万斤,红薯地套玉米亩产超过2.5万斤;鱼池小学学生决心要试验田亩产万斤籽棉;西村乡平北小学师生在敢想敢干,力争又红又专,创造奇迹,去见毛主席的口号下,培育了三分红薯试验田,他们放出卫星,亩产三十万斤有可能。这样的产量,就是今天也不可能实现,这反映了在大跃进中,浮夸风和高估产达到极其荒诞的程度。
第二,工业建设“大跃进”。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北戴河会议。会议通过了要在本年内使钢的产量翻一番的《全党全民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的决定。会议认为农业产量已经过关,党的工作必须转移到工业上来。工业的中心问题是钢铁和机械,关键是钢铁。北戴河会议后,渑池县委召开扩大会,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和渑池县情况,发布了《中共渑池县委关于全党、全民紧急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向钢铁生产大进军的指示》,全县确定了城关、焦地、杜家、仁村、上涧5个钢铁基地,建立8个铁厂,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发动,苦战半年,产铁7万吨,赶上奥地利”不切实际的口号。决定以县委常委为主成立钢铁生产指挥部,由县委第一书记任总指挥。钢铁生产指挥部把任务一级一级分配到各乡、社、机关、厂矿、学校,要求日产铁1500吨,按时完成地委下达的任务。
会议结束,全县立刻行动起来,到8月26日,全县共出动钢铁大军12953人,建炉272个。但是技术不过关,炉子质量低,出铁的很少,日产1500吨的任务远远不能完成。10月6日,县委召开工农业扩干会。不去寻找真正的原因,而把原因归结为炼铁炉少,参加钢铁生产的人少。规定按现有劳力抽调35%(秋种以后可增至40%)星夜拿上去,一个也不能少,加强钢铁大军队伍。把700辆架子车、300辆胶轮车和700辆牛车也调到钢铁运输上,要求再建500到600个炼铁炉,10月中旬完成。
河南省委《关于放钢铁卫星的通知》发出后,渑池县委不顾客观实际决定在10月17、25、30日放三次大卫星,并给县铁厂、各公社都分配了任务。任务下达后,各公社纷纷行动起来,在“一切为了钢铁,一切服务于钢铁”的形势下,各公社、机关、学校都发动群众把家庭烤火所剩焦炭拿出来。并规定民用燃料一律不准用焦煤。还打着大量收购废铁的旗号,把群众的铁锅、铁锨等成品都收来,炼成废铁顶数字。为保证木炭的供应,开展了全民炼木炭运动,大量砍伐树木,小树大树一扫光。建炉需要砖,就大建砖瓦厂,把可耕地的土地挖出来造砖。有些村还扒房,扒文物古迹上的砖。在“以钢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各机关、学校都实行了半日工作制,有的全天都投入了钢铁生产。
经过20天的备战和10天10夜的激烈战斗,终于在10月25、26、29、30日连续发射了日产5000吨铁、日产11569吨铁、日产25017吨和日产铁25015吨、钢1250吨的四颗卫星。在全县大放卫星的热潮中,县委又提出了“全党全民齐出征,遍地开花全县红,拚命大干十昼夜,放出钢铁大卫星”的号召,要求全县各级都要大放卫星,开展生产竞赛。全民动手,大炼钢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起了小高炉,却没有炼钢的好材料、精技术,炼出来的只是无用的废铁砣砣,劳民伤财,造成极大的浪费。
在大炼钢铁的同时,全县在大办工业的号召下,又办起了115个小煤窑,开挖了5个大露天煤矿,建起30个小型土制水泥厂,筹建一个年产10万吨的大水泥厂和一个年产2000吨的合成氨化肥厂。又建起了一个年产300吨的炼油厂。在轻工业上共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加工厂1350个。在“大跃进”中,建起的厂子往往是一日筹建,几日完工,大家昼夜不停,能上不能上,有技术没技术的都来开矿建厂,不顾客观实际,水泥厂生产出的水泥有的质量低不能使用,产量也多半是吹出来的。这些厂矿“大跃进”以后,几乎都关闭了。
第三,文教、卫生事业“大跃进”。“大跃进”运动开始,首先冲击文化教育事业的便是全民扫盲运动。1958年3月10日,县委副书记在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展扫盲运动时,向全省各县、市发出扫盲工作挑战书,要求各乡党政领导亲自动手,以战斗的姿态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在全县来一个文化原子大爆炸。部分乡党委当晚就召开了“文化原子大爆炸会”。两天时间,“万人教、全民学”的扫盲新高潮,18240名民师、辅导员参加扫盲运动。经过20天的苦战,全县43135名文盲、半文盲中,有35504名摘掉了文盲帽子,全县基本扫除文盲。
和扫盲同时进行的就是大办红专学校。1958年3月,河南省教育行政会议召开,推广长葛三中贫下中农办教育的经验。渑池县也掀起了教育大改革,教育大跃进的高潮,打破传统办学方式,开展全民办学运动,短短5天时间,新发展各种形式的初中110班,高小42班,初小11班,幼儿班423班。建立各种各样的红专学校218所。当时开展的贫下中农办教育,纯粹是为了放卫星、报数字,是不切实际的行动,还盲目地多办、大办,只能误人子弟,造成很大的浪费。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深入,卫生工作也被冲击。渑池县委制定了《1958年~1962年卫生工作规划》,布置了全县的卫生工作“大跃进”,包括: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消灭与控制传染病及地方病、妇幼卫生、医疗预防工作。规划下达后,全县各乡组织学习,分配任务,首先开展了“除四害”工作。经过40天的日夜苦战,渑池宣称实现“四无”,捕鼠814729只,捕麻雀400836只,灭成蝇559两,消除垃圾碎石和卫生积肥19903044车。街道、农庄都进行了一次大清扫,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和个人卫生运动。最典型的是群众普遍带上了口罩,牲畜也建立了刷牙制度。有一首歌正反映了除四害的情况:全党动手,全民动员,扒雀窝,堵鼠洞,苍蝇蚊子消灭净,叫麻雀上天无梯,叫老鼠入地无门,苦战七天七夜,白天不见雀叫,晚上不听鼠闹,苍蝇蚊子一个也找不到。为了完成捕鼠灭蝇的指标,各机关、学校放弃工作和学习而日夜奔忙。这种大张旗鼓的突击式除四害、环境治理活动,其积极性可佳,但方法并不可取。
三、“大跃进”的整顿
1958年底,“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已明显地暴露出来,经济秩序被打乱,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各种生活资料紧缺,人们的生活日益困难,尽管农业取得了大丰收,高征购却使社员分配减少,生活水平降低。毛泽东和党中央开始意识到“大跃进”的错误,进行了初步纠“左”的努力。
“大跃进”的整顿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
首先,开始调整经济指标。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是“大跃进”运动的一个特征。郑州会议是党纠“左”的开端,中央八届六中全会,着重讨论了高指标和浮夸风问题,初步降低了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确定的工业生产高指标,使已经达到白热化的大炼钢铁运动开始降温。八届六中全会对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提出了既要有冲天的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精神,经济计划要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客观法则。为此调整了1959年的经济计划,但由于全会错误地认为粮食已经过关,所以粮食产量指标未降下来。1958年12月4日,渑池县委召开会议。传达了郑州会议决议和省、地会议精神。提出了巩固整顿人民公社和正确估价“大跃进”工作的意见,继续肯定“大跃进”中大炼钢铁和农业生产的成绩是巨大的。仅仅是减低了生产指标。“大跃进”仅仅是降温了,而没有根本得到遏制。
其次是反对浮夸风,要求全党按实事求是的作风办事。“大跃进”中刮起的浮夸风,严重地破坏了党的传统作风,损害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武昌会议和八届六中全会上,又指出,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学破除了。批评了经济工作中的浮夸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1959年2月,第二次郑州会议对人民公社的“共产风”进行了纠正。这一阶段的纠错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是在肯定“三面红旗”下纠正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因此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方针上的“左”倾错误。
1959年8月,中央庐山会议决定在全党开展“反右倾”斗争后,经济工作中的“左”倾思想又发展起来。1960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又一次提出实现“大跃进”的各项高指标,决定在1960年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宣布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要比1959年增长23%,这样以来,在“反右倾”和继续“大跃进”的形势下,“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穷折腾等歪风更加严重的发展,“左”的错误又泛滥开来。
1959年到1961年,全国发生大面积干旱,渑池县受灾更是严重,接连遭受旱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减产,有些乡几乎颗粒无收。但是,在“继续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挖掘各方面的潜力,为实现1960年的持续大跃进而奋斗”的方针指引下,全县人民战天斗地,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席卷各地,兴起了5个大办:大办水利、大办县社工业、大办养殖场、大办交通、大办文教,以“一平二调”为特征的“共产风”盛行。全县组织9万余人,逢山开洞,遇沟架桥,引水上山,掀起了一场以抗旱为中心的夺取农业大丰收的兴修水利运动。但是,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1961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3364.6万斤,人口也比1960年下降16940人,人均粮食只有100多斤。在浮夸大风下,仍是虚报产量,征过头粮,社员生活困难,只有拿树皮、草根充饥,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浮肿病。1961年全县人口出现负增长,死亡率明显提高。
由于党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全国范围内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粮食、副食品及日用工业品奇缺。浮肿病在全国许多地区流行,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面对惨痛的现实,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从1961年起,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大跃进”运动的整顿进入第二阶段。
全国自上而下开始着手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确定了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做了大的调整,降低了高指标。1960年11月,渑池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央会议精神,开展了反“五风”运动,彻底清算平调帐目,坚决退赔平调财物;修订计划指标;从实际出发,确定我县农业,工业增产指标;贯彻以农业为中心的方针,加强了农业生产;停止了一部分大型的建设项目。开始了漫长的五年调整时期,“大跃进”运动结束了。
四、对“大跃进”运动的评价
“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它终究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
1、“大跃进”运动,从它的指导思想上(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急于过渡)是错误的。它做为一种经济运动的形式(大搞群众运动,不用经济的办法办经济等)是错误的。从后果来看(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费时五年,才恢复平衡,生产和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也是错误的。据估计,“大跃进”使我们损失国民收入1000亿元。
2、“大跃进”运动使我们丧失了时间,五十年代前期,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在生产方面,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额,是一天天缩短的趋势。可是经过“大跃进”后来又是“文化大革命”,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十几年,我们几乎停止了发展。经济上的挫折造成了政治上的巨大损失,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大跃进”运动不仅使我们遭受了物质损失,而且在发动和坚持“大跃进”期间,使党内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左”倾错误长期延续的思想上的根源,一直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时期,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许多错误观念已经得到了比较彻底的纠正,但是,仍然有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还在阻碍着当前的改革。这是我们应当注意并继续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跃进”运动期间,“由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生产建设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重工业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生产能力,仍然比1957年有成倍的或者很大的增长,这些新增的生产能力经过调整后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全党全民的可贵的革命精神和所取得的成果,同工作指导上的失误严格区别开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渑池来说,“大跃进”运动使全县在无一点工业基础上,不但建立了钢铁工业,而且还初步形成了以钢铁为中心的煤炭、交通、机械、电力、化肥、石油、建筑、陶瓷、造纸等工业体系,以后经过调整、改造,为渑池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广大人民中存在的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是值得今天学习的。然而,使我们在讲“大跃进”的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不要忘记这些成就所划费的过于昂贵的代价。所以,今天我们说“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失误。
主要参考资料: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渑池报》(1958年)
5、《渑池县志》(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