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授业育人 舍生取义 ——记渑池县城关镇人民教师杨焕周

发布时间:2021-02-20 点击量:855 来源:原创

杨焕周(1935~1962),教师,共青团员,渑池县城关镇孟岭村野狐沟人。1962年夏为护送学生过河回家,被洪水淹没,壮烈牺牲。

杨焕周生长于诗书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他爷爷叫杨善堂,中过前清秀才,曾经在县衙里面当过师爷,家里还种着几十亩地,堪称是耕读传家。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杨焕周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就在心中扎根。解放后,杨焕周家被划分为中农成分,相对不错的家庭条件让杨焕周有了进一步求学的基础,一直上到了高中。1956年,杨焕周从陕县高中肄业后,在洛阳水泥厂当过工人,从生产一线到厂里的文书都干过。1958年,杨焕周调入教育系统工作,先后在渑池县池底小学、官庄小学、张沟小学任教,后于1962年调城关镇塔泥小学任五年级班主任。据其在官庄教过的学生上官黑梅回忆,杨焕周老师中等身材,瘦削白净,知识渊博,教学娴熟,上课时不看课本就能按教案讲课,还经常引用历史典故和课外知识,学生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杨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经常周末留在学校为差生补课。他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当时条件困难,有学生因为吃树叶多而得了浮肿病,杨老师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学生买了营养品;还有学生家庭非常困难以致买不起书本,杨老师垫钱购买,时间久了还不上也就不再让还了。杨老师工作积极,授课认真,爱护学生,深得师生好评。

1962年6月27日,渑池已经连续几天下雨,塔泥小学地势低洼,学校南面涧河河道水位上涨,水面变宽,原有的简易小桥被水淹没。为保证学生安全,下午放学后学校动员家住涧河南岸的孟村、范湾、高店等村五六年级走读学生在学校住宿,学生们多数都住校了,部分学生住到了邻近的亲戚家。当时学校只有3名教师,杨老师亲自给学生买菜做饭、安排住宿,抽空又去看了看河边水位,忙到很晚才休息。第二天(6月28日)早晨7点多钟,天气放晴,十几名不习惯在校住宿的学生,没有告知学校就结伴回家。虽然当时塔泥下雨不大,但是涧河上游地方降雨量很大,所以涧河水流湍急,水位已涨到1米多。校长赵太安、教导主任李作宾和杨焕周老师听说学生结伴回家后,担心学生安全,立即往涧河河边跑。等跑到的时候,几个男生已经脱掉长裤趟着洪水过了河,而五个女生正手拉着手过河去。三位老师看到后,随即下水护送。杨焕周老师更是把女生的三个书包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以便学生轻装渡河。正在渡河时,上游突然涨了大水,一个洪峰过来,杨焕周、赵太安和三个女同学就被洪水沖走。靠近岸边的李作宾老师不会游泳,拉着另两个女生急忙返回岸上,沿着河道边追边喊追至塔泥村东,很多群众都听到了出来救人。其中,村民赵根福趁着水势小的时候跳到河里将赵太安老师和一个女生(裴村麦秀菊)拉到了岸上。杨焕周老师本来会凫水,但他看到两个女生都还在水里扑腾,考虑到自己一个人上去的话,这两个女生肯定是上不去的了,于是义无反顾的拉两个女生继续和洪水搏斗。两个女生都慢慢的没了力气,杨老师一个人带着两个人,终因体力不支,三个人都沉了下去。岸边的两位老师和学生们都慌了神,顺着河水往下游寻找,最远的一直跑到了新安县铁门镇的河道,也没有找到,大家都觉得杨老师几个人是凶多吉少。第二天,义马市常村的工人在当地的河床浅水处发现了三具遗体,正是杨老师和两个学生。他们早已经没了呼吸,而杨老师的脖子上还挂着装满泥沙的三个书包。
     杨焕周牺牲后被安葬在家乡野狐沟(在现在的超限站附近)。他的同事和学生为他立了一块碑,上书“杨焕周老师之墓”,每年清明和忌日都到墓前祭奠。被救出的学生提起杨老师也是哭得泪流满面。一个兢兢业业、爱护学生的老师逝去了,一座爱岗敬业、舍己救人的丰碑树在师生心中。1964年,党和政府根据杨焕周老师生前工作表现和他为护送学生壮烈牺牲的事迹,追认他为烈士。认真落实了烈士家属的抚恤政策。杨老师牺牲后留下了一子一女,其中儿子才5个月大。之后,女儿杨宝珍长大后接任了教师岗位,在西关小学任教,2010年退休;儿子杨宝青到耿村煤矿工作。2017年,杨焕周之墓所在地被征用建设互联小镇项目。2018年5月,由县民政局批准,杨焕周烈士遗骨迁移到渑池县烈士陵园(在陵园后排的亭子右边)。烈士英灵永存、精神永驻!

参考资料:《渑池县志》,烈士子女、学生回忆

撰稿: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