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一个英雄的团队 ——济源民兵

发布时间:2021-02-20 点击量:792 来源:原创

在征编渑池党史资料中,我在李一民县长和刘冰副书记的回忆录里,多次看到济源民兵营。对于这个特殊的团队和他对渑池解放的贡献,我很想仔细探究一下。但是档案里面涉及的极少,党史资料里记载的也不多,只好划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放在档案盒里。

199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我陪同河南电视台沿着崎岖的山路,几次下来推车才第一次到了马跑泉。稍作休整,又徒步四个多小时,爬上五虎庙高地,到英雄跳崖的悬崖边、老牛圈去体会那一份壮烈。还有幸采访到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周临春老人。英雄韩治华、崔疙瘩和宋明瑞的形象在我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迹。回来后,我把他们的事迹详细写进了《渑池党史》,“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是我们党史部门给他们的命名。后来又多次到段村石门沟、仁村调查,在《三门峡日报》发表了《“马跑泉事件”的勇士们》,进一步扩大宣传。在革命遗址普查中,马跑泉有五处列入革命遗址,上报省市党史部门,保护和利用的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渑池县政府安排资金修通了上山的道路;县老促会筹措资金,为马跑泉烈士陵园铺设了石板路、进行了绿化和整修,马跑泉逐渐成为渑池县开展党建活动的重要基地。在 “两学一做”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被渑池县正式确定为现场教学点。近年来,我办多次到马跑泉进行义务宣讲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一段革命历史,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但是英雄是哪里人?归属哪个部队?其实是不太明晰的:最早有回忆资料认为他们是四区区干队,可是党史部门采访过区干队长杜全胜,他说队里没有这三个人。另外,当时四区区干队守卫的是马跑泉中部,而守卫五虎庙高地是济源民兵营三连。因此,我们推断他们应归属济源民兵营。

1985年,县党史办曾经派人到济源查访民兵营三连的资料,在参战民兵最多的邵原附近三个村子走访了7天,没有查到当年来渑池的三连任何一点资料。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我们再次启动民兵营资料的查找工作,终于从济源党史办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还从当年编修渑池县志的档案资料中查到了部分烈士的籍贯和简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党史办推出系列英雄模范人物,为讲好渑池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也让渑池人民永远牢记济源民兵营这个英雄的团队。

配合十万大军挺进豫西

1946年12月,太行军区部队解放了济源。济源解放后,这里的劳动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其他兄弟县市的解放。1947年7月,中央决定,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自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要求济源配合部队行动。接到命令后,中共济源县委立即集合民兵,进行渡河演练。8月21日,陈谢大军集结在平陆至济源一线的黄河北岸。22日,济源民兵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杜八联”民兵“腰系葫芦肩扛枪”,在关阳渡口为部队开路,他们潜水过河,智取巡逻敌船,排除道道障碍,飞速登岸,炸毁碉堡。民兵和船工又在李河沟、下关阳两个渡口,协助军队强渡黄河。10天时间,济源民兵夜以继日摆渡,陈谢大军和随军南下干部约10万人顺利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大军渡河后,陈赓将军赠葫芦队锦旗一面,上写:“手拨河水脚登浪,腰系葫芦肩荷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这次渡河队伍中,就包括在山西阳城成立的渑池县委、县民主政府的干部队。

随军远征豫西南

在配合陈谢大军渡河的同时,8月上旬中共济源县委又组建了“济源民兵野战团”(被部队编为一三四团),随军远征豫西南。下辖5个连,共600余人,随大军南下,担负保卫后勤的光荣任务。同时,济源还组建一个“民工支前大队”,共1300余人(200副担架),编为5个中队,担负抬伤员、运送弹药物资的支前任务。民兵野战团及民工支前大队8月中旬在逢石进行了整训,26日随大军在牛湾、长泉渡河,赴豫西参战。

在参加渑池解放战斗中,济源民兵团截获敌人装载棉花的一列火车。团长张烈命令三连留下守护棉花,民兵野战团继续西征,投入解放陕州、灵宝的战斗。后来这车棉花无偿地分给了渑池的老百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渑池后,发给渑池人民的第一笔福利。在豫西作战中,济源民兵俘虏国民党士兵数十人,缴获机枪6挺、六〇炮1门、长短枪112支、美式冲锋枪1支、掷弹筒1个、子弹2箱。豫西解放后,民兵野战团随大军东返渑池,在此稍事休整,将全团缩编为3个连,又随军征战豫西南。继陈谢大军及民兵野战团、民工支前大队南渡之后,9月中旬,济源县长秦仁山亲自带民工3000余人,从邵原南渡黄河赴渑池县,为部队运送粮食、物资,抬回伤病员,往返月余,完成了支前任务。12月,济源又组织了第二批民工远征队480人(80副担架)开赴豫西,充实济源民工支前大队,替换了一批老弱民工。
    济源民兵野战团和民工大队经过整编充实后,于11月中旬从渑池出发,随大军南征,经宜阳、伊川、鲁山抵南召。民兵野战团在马寺坪驻扎的一个多月中,积极发动群众斗争匪霸,开展群运工作。在打开周家寨后,发动周围数十里群众前来分粮,打开方城石头寨,开仓济贫。接着,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粮食,宣传土改政策,开展诉苦复仇运动。其间,济源民兵还多次在伏牛山一带剿匪,保卫了部队后勤的安全。12月,民兵团又从方城转战叶县、西平、漯河,配合部队参加了平汉路阻击战。后到泌阳的春水镇过年,部队在此召开了庆功大会。济源参战民兵服从指挥,遵守纪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

再次支援渑池 参与山后剿匪

根据太岳军区命令,济源又于1947年10月组织了一个370人的民兵营赴豫西开辟新区。民乒营于11月7日从垣曲渡河,在渑池石门沟与太岳五分区部队和渑池县大队汇合。民兵营主要领导是:营长丁书贵、副营长薛荣彦、教导员姚景智、一连连长齐居来、二连连长朱良法、三连连长程世成。民兵营到渑池后,立即参与了山后的剿匪和宣传动员群众工作。在清剿国民党残部和土匪武装的战斗中,民兵营同太岳军区部队、渑池县大队曾先后数次击败国民党部队。

2月20日,太岳五军分区为了加强山前指挥部的武装力量,将济源民兵营战斗力最强的第三连100多名战士调往马跑泉支援,由副营长薛荣彦、连长程世成和指导员卢方正带领,傍晚来到马跑泉,归渑池山前指挥部领导,据守在马跑泉东十八盘山路上和制高点五虎庙高地。

英勇顽强守卫马跑泉

济源民兵营三连到达马跑泉的当夜,国民党七十八旅配合地方土顽秘密偷袭马跑泉。凌晨,三连正在出操,发现敌情,立即集合民兵,投入战斗。一排长张书亭带领部分民兵架起机枪猛烈地向敌人扫射,副连长王善夫带领一、三排部分民兵向另一山头转移,连长程世成带领三排部分民兵配合县大队迎击敌人;二排排长薛长庚带领部分民兵边打边撤。此时是敌众我寡,形势十分严峻,民兵不得不退到一片开阔地,北边是一道被冰雪封盖的沟槽,民兵携带武器,滑下沟槽,顺沟向城崖地方向北撤。在撤退过程中,又遭到沟槽两边敌人的伏击。民兵们边打边撤,攀崖越岭,往西转移,翻过几个山头,才脱离了危险,二排的兵力损失严重。三连大部分已撤出的民兵绕过几个山坳,在一个山头上会合,通过号声与后山驻军营部取得了联系,在济源民兵营营部同志们的帮助下,回到了石门沟驻地。

在马跑泉战斗中,表现最为勇敢的是共产党员宋明瑞(山西省沁源县柴子坪村人)、崔疙瘩(别名崔德胜,山西省长治县人)、韩治华(济源县人),他们在五虎庙高地,边打边撤,因为道路不熟悉,被敌人逼到了悬崖绝壁,班长宋明瑞果断地说:把枪摔坏,不能交给敌人。三个人一起把枪摔折在石头上,然后纵身跳下悬崖。宋明瑞和崔疙瘩当场壮烈牺牲,韩治华挂在树枝上,他忍着重伤的巨痛把背包撕成条接在一起,下到了崖底——老牛圈。被村民邵金贵救回家中,怕土匪发现又转移到山上一个窑洞中。第三天庙道头子王新亮来搜山,不幸发现了韩治华。他们把韩治华绳捆索绑,押解到马跑泉村的一个小场子里,丧心病狂的土匪扒掉了韩治华的衣服,寒光闪闪的刺刀架在韩治华的脖子上逼迫他交出掩藏的30条枪,声言交出枪来,就不杀他,立刻给衣服穿。刺骨的寒风吹着受伤的韩治华,虽然伤口处钻心的疼痛,但是韩治华仍然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枪是我藏的,可是不能交给你们,让你们去杀革命群众。”敌人恼怒了,对着韩治华的臀部就是一刀,血顺着腿流到了地上。他眼都没眨:“你们不要太猖狂,全国就要解放,你们的日子不多了,共产党毛主席会带领大部队来消灭你们,给我们报仇的。”气急败坏的敌人对着韩治华的腿部、背部连刺了5刀,韩治华成了一个血人,但是他没有倒下:“你们杀吧,杀死我,你们也得不到枪,死了我一个,自会有千百万革命者站起来……渑池最终会解放的……”凶残的敌人害怕了,他们朝韩治华的胸部刺下了致命的一刀。我们的英雄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终于倒在了血泊里。土匪撤走后,村里的群众凑钱买来上好的棺木,埯埋了烈士的遗体。当天牺牲的民兵连战士还有贾子祥(济源县邵原镇黄背角村人)、王子胜(邵原镇黄连树村人)、马小麦(邵原镇北寨村人)、王汉卿(邵原镇前王庄村人)等。民兵曹效文(济源县人)等被俘,有的被国民党杀害在千秋和渑池,有的被押送西安青训队受尽了非人折磨,但是我民兵连战士宁死不屈,用生命捍卫了他们的信仰。

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豫西各县解放中牺牲的济源民兵,他们多数安葬在豫西的各个地方,解放后大多都迁埋到了烈士陵园。虽然他们的墓碑上没有姓名,但是豫西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今天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铭记这个英雄的团队,感谢济源人民为渑池、为豫西解放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参考资料:《中共济源党史》(1919-1949)、《焦作党史资料》、刘冰回忆录《探索》。

撰稿:上官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