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浴血奋战 忠诚信仰 ——记老红军谢玉平

发布时间:2021-02-20 点击量:1177 来源:原创

谢玉平1917.9—1997.12),原名谢保庆河南省唐河县古城乡朱楼村人。1935年参加红军历任战士、排长、连长、警卫处长、抗大副队长等职务。1936年10月入党1945年战斗负伤到地方休养。1950年8月转业到渑池县工作历任县民政科副科长、科长民政局副局长县知青办主任等职。1980年11月离休1997年病逝于洛阳红军医院。

倍受压迫奋起反抗

谢玉平全家5口人,父母是唐河县朱楼村的贫苦农民,谢玉平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1930年,蒋冯阎等军阀发动中原大战,河南是主战区,兵荒马乱再加上大旱,实在活不下去,谢玉平的父亲谢西臣带着一家老小外出逃荒。逃荒到正阳县时,谢西臣生了病,又病又饿,没多久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更难负担一家人的生活,无奈把谢玉平的大姐送给了人家当童养媳,把谢玉平兄弟俩送到理发店当学徒,自己一个人去要饭,后来也失踪了。在旧社会,学徒很不好当,和师傅有人身依附的关系,像奴仆一样伺候师傅还要干很多杂活,没有工钱只管吃饭,想学点手艺也被防得死死的。谢玉平兄弟俩干了一段时间受不了折磨,偷偷地跑回了家。回家后,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根本无法生存,只好出去乞讨。结果,谢玉平和哥哥又失散了。后来,谢玉平在确山县给地主放了两年羊,风餐露宿,备受煎熬。15岁的时候到地主张点臣家当雇工,生活依然艰苦,农忙时才能吃顿饱饭,活还特别重。谢玉平提出不想干了,张点臣就指使下人把他吊了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差点要了他的命。为了生存,谢玉平还得熬下去。和他一起放牛的小伙伴有个名叫马毛的,当时已经秘密参加游击队,看谢玉平的日子过得苦,就经常给他讲一些红军游击队的事情,说游击队是给穷苦人主持公道的队伍。时间长了,谢玉平觉得与其在地主家干活累死,不如去参加游击队为穷苦人办事,改善处境,也是自己的一条出路。1935年2月,经马毛介绍,谢玉平参加鄂豫皖边区红军游击队。

投身革命浴血奋战

谢玉平加入游击队后,先是在鄂豫皖边区二十八军独立团红军少先队当战士。他怀着对剥削阶级的满腔仇恨,作战勇猛冲锋在前,1936年即被调入独立团主力队伍——手枪队。在手枪队繁忙的作战中,谢玉平进步很快。10月,谢玉平在泌阳县经朱平安、刘志有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鄂豫皖边区地方部队奉命整编为新四军四支队。12月,谢玉平任四支队政治部警卫员(当时政治部主任是戴季英)。1939年4月,谢玉平调任新四军五支队八团一连三排排长,后任八团一连、三连副连长。1940年5月谢玉平任八团三营连长,随后参加了罗炳辉司令员指挥的火烧来安城战斗。5月27日伪军千余人增兵来安县,企图在麦收前进行“扫荡”,为其抢粮行动扫清障碍。罗炳辉决定先下手为强,突袭来安,部署八团、十团参加战斗,消灭敌人六、七百名。八团三营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谢玉平所在连队更是被罗炳辉亲自授予“英勇连”称号,奖了全连战士每人一套印有“英勇”二字的列宁服。鉴于谢玉平战斗勇敢,政治觉悟高,1942年10月谢玉平被调任淮北苏皖边区保安总处警卫队长,1943年8月任新四军抗大三队副队长。1945年7月,谢玉平参加淮宝战斗,腹部中弹受伤,从战斗一线调到新四军四师政治部,一边工作,一边休养。

休养遇险被迫失联

谢玉平腹部伤势一直未痊愈,到了1946年又引发了疝气,无法继续随军作战,就转到当地军医院治疗。1946年7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后对山东根据地发动疯狂进攻,淮北、淮南、涟水相继失陷,部队开始战略转移。组织上决定把部分行动不便的伤病员分散到当地休养,谢玉平和郭庆安、李均、王志中等4名伤病号经四师政治部介绍到洪泽湖附近的胡都镇、东坎等地隐蔽休养。后来形势持续恶化,谢玉平妻子又临近产期行动不便,郭庆安3人要继续向后方转移,谢玉平为了不拖累他们,主动和他们分开,自己和妻子继续在当地隐蔽休养待产。1947年11月,谢玉平夫妇在转移途中遭敌围捕,被迫销毁党组织关系,从此与组织失去联系。因生计关系,谢玉平在淮安清江用随身带的负伤休养金买了些盐,伪装成小贩维持生活。

转业地方工作勤勉

1949年,三大战役胜利后,解放军展开全面进攻,重新收复失地并设立荣誉军人管理局,对以前战斗中失联和未随军转移的人员进行收容。5月,谢玉平重新归队,登记在蚌埠河南省荣军管理所,后转至陕州专署待分配。1950年8月,以副营级干部转业到渑池县工作,历任渑池县民政科副科长、科长,民政局副局长,县知青办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1980年11月离休。谢玉平从转业到地方起,一直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各时期工作。谢玉平一贯按照党的政策办事,从不以权谋私,即使被错划为“右派”后停职、降薪、降职,身处逆境仍坚持信仰,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下放劳动时,带领群众建起小学校舍,受到群众赞扬。自1947年中断党组织关系后,数次查找档案未果,谢玉平心里一直难以放下,多次主动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终于在1982年5月再次入党,重归党的队伍。离休后,谢玉平一直在家休养。1987年左右,国家对离休人员有了新政策,组织上动员他到洛阳红军医院疗养。谢玉平在红军医院安度晚年,也时常和同院的红军战友们相聚联欢。1997年12月,谢玉平因病去世。

革命夫妻并肩战斗

谢玉平妻子蒋德宜,又名蒋法义,是一名抗战老兵。1924年5月出生,江苏省淮阴县人,母亲早亡,从小协助父亲开中药铺,后来又到制烟厂务工10年,1944年曾参加妇联组织。1945年2月参加革命,在安徽省抗大卫生所当护理员,因工作努力受物质奖励一次。期间,与谢玉平相识结婚,从此夫妻两人相互鼓励,并肩战斗。1946年11月至1947年11月,蒋德宜在华中野战军卫生队当护理员。1947年11月至1949年随丈夫谢玉平到洪泽湖一带隐蔽休养。1949年11月至1950年3月,在华中野战军后方医院任护理员,期间受奖励一次。1950年8月转业到渑池,任县政府卫生室护士、县人民医院护士,1965年退休,1978年改为离休待遇,补发工资。1987年到洛阳红军医院休养。

注:① 手枪队:红军时期有一个叫手枪队的特殊编制,其人数根据战斗需要由数十人到数百人组成,每人配驳克枪一支,有的还配有大刀,在战斗中,手枪队是一股强大的克敌制胜的战术突击力量,这个编制一直延续到新四军时期。

参考资料:《渑池县志》本传、谢玉平自传、《三门峡名人》

撰稿: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