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一本小字典” ——我军优秀政工干部、渑池籍老红军李遇庚

发布时间:2021-02-20 点击量:1074 来源:原创

李遇庚(1917—1956),渑池县天坛村人。1937年参加红军,历任连指导员、旅教导大队政委、县委书记、西北野战军三军九师后勤部政委、炮十五师干部部部长等职,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1956年在北京逝世。

自幼好学

李遇庚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李宣荣是前清童生,在外村教私塾多年,为人忠厚,一生勤谨。李遇庚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他排行最幼。1924年他8岁时被送到本村初小读书。1925年3月天坛村横遭大难,土匪李老七洗劫了天坛村,村民近140人被杀,20余人被掳,200多间房屋被烧。李遇庚家中房屋被烧殆尽,他的母亲也被大火烧死。家中没吃没住,因之辍学。麦收后,在外教书的父亲回家,重修了房屋,但终因家境贫困,李遇庚就半耕半读,农忙时干活,农闲时读书。16岁时又随父亲到北韶脉村读书。为改变自身状况,李遇庚发愤读书,在校成绩优良。1933年,16岁的李遇庚考入渑池县高等小学。1935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县立初中学习。因局势不稳,上学也很难找工作,他二哥坚持让他回家务农,因此1937年初李遇庚又辍学。

投笔从戎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了东北后,继续向华北发动新的侵略,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李遇庚立志参加革命。1937年,他前往陕西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十七师(师长赵寿山)驻地三原县,投奔倾向革命的堂兄、十七师司令部参谋李广德,在三原县住了月余,但仍然难于谋职。以前他在学校读书时,常听他人说红军好,为穷人谋利益。到三原后,到处可见宣传国共合作抗日救亡主张的红军标语。十七师补充二团政训处主任沈某(中共地下党员)向他宣传红军官兵平等,纪律严明等,李遇庚就有了当红军的想法。当李遇庚看到驻扎在三原县的红六军(军长萧克)军政干部学校招生广告时,就立即报名参加。在校期间,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他的学习热情很高。

抗战立奇功

李遇庚在军校学习时期,正值抗日战争开始,他看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共产党抗日活动受到群众欢迎,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三个月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忻县独立团工作,随军开展军事活动。但不幸腿部生疮,他忍痛爬山渡河,坚持不掉队。在行军到达岢岚县时,伤痛加重,只得到医院休息。因他工作大胆肯干,积极热情,疮好后被派到宁武县东寨组织游击队,粉碎了日军的抢掠计划,破坏了敌人的交通、电信等设施,有力支援了前线战斗。同年,李遇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李遇庚随忻县独立团编入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四团,挺进晋西北地区神池、宁武、朔县一带阻击侵华日军。李遇庚任营教育干事,受营长孙克炳、教导员桑光卿教育影响较大。同年11月到一二〇师政治教导队受训三个月,回七一四团政治部仍任教育干事。一个月后,又调整任一营教育干事。1939年后,经常在部队内部的《战斗报》上发稿。李遇庚主要从事政治工作,但部队在雁北开展游击作战,每天都是行军打仗。他也随部队参加了岢岚县珍泉山战斗、护送五纵队过同庙路等任务。李遇庚或率部杀敌,或率部侦察,他还曾带领一个侦察班到河南孟县征粮,屡建功绩。1940年1月,李遇庚被分配到九团任教育股长。大大促进了九团的团报建设和文化发展。当年底,李遇庚调绥远省任凉和清联合县(设立于今内蒙古凉城、和林格尔和河北省清河交界一带,属于雁北地委,1949年后撤销)任县委书记,完成了上级分配的扩兵、征粮、开辟地区工作等任务。三个月后,晋绥地方干部派去后,李遇庚又调回了团部。1941年底李遇庚又调回旅部重新分配工作,被任命为二分区地方支队组织股长。受到了保卫科长谢世才、组织科长胡蛮的教育和引导,政治思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42年部队整编后,李遇庚于1943年任五寨县武装大队副政委,负责整风工作。扭转了部队纪律松弛、有投敌现象的局面,融洽了军民关系。1944年开展反蚕食斗争,因为队伍成天打游击,不能休整,李遇庚衣服早晚不离身,都生满了虱子。

政治工作者

1944中,李遇庚从武装大队调到整风学习班,学习三个月。期间,他对整风认识不全面,错误认为审查干部不能实事求是,片面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因此以“言语不慎”在1944年旅直民主大会上受到了批评,调旅教导队由党组织甄别一年。但甄别证明,李遇庚政治上没有问题。当时上级想让他到机要科或电台工作,他不想去,提出自己希望仍然做部队政工工作。于是,1945年李遇庚被调到旅司令部教导队,任政治指导员。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李遇庚所部被编入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10月他担任神王大队一营政治教导员,执行任务坚决,在一营未有营长的情况下,完成了护送毕占云(1955年授衔中将)等干部的任务,胜利指挥了宁武、前寨、平新等战斗。1947年6月李遇庚任旅教导队政教干事。当时教导队队员基本上是第二中学的学生。李遇庚随军带学生,克服了教材缺少和行军打仗时还要抬担架、征粮、带俘虏等等困难,两年工作间共培养了三期学员,所带学员多成为全大队最优秀的,经受了战争年代艰苦岁月的严峻考验。李遇庚谦虚好学,耿直正派,吃苦耐劳,作战勇敢。遇到艰难的作战任务时,他常对后方留守的同事说:“这次有可能我回不来了,那样就请你就给我家里捎个信”。在战斗结束,再次和同事见面时,他又乐观地说:“咱们又见面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所带队伍纪律严明,爱护百姓。一次一个战士违犯了群众纪律,私拿了百姓财物。他严厉地对这个战士说: “你有家没有?”战士答:“有”。他说“那别人要拿了你家的东西行不?”简单的一句话,将那个战士给说哭了。李遇庚喜欢做部队基层工作,不愿意到师部工作。在晋绥野战军西进时,粮食困难,他常带着前卫部队独当一面,在洮沙县(1950年并入甘肃临洮县)等地完成征粮任务。

一本小字典

西北野战军成立后,李遇庚任二兵团三军九师后勤部政治委员,仍然从事部队干部思想工作。李遇庚于1943年和晋西北的张田英结成了革命伴侣,生下了两男两女4个孩子。解放战争结束后,李遇庚于1950年调任九师生产办公室。随部队开到酒泉,在戈壁滩开荒,开展修渠、畜牧等工作。1951年李遇庚调任解放军炮兵某部十五师。1952年晋升副团级。1955年担任炮十五师干部部部长,被授予中校军衔,正团级(实际享受副师级待遇),在整风、审干、三反、整党等历次政治工作中都亲自参与,大胆积极,成效显著。李遇庚记忆力极强,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在当时部队里知识分子很少的情况下,他却成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团结同志,不讲名利,品德忠厚。曾有个年青干事,路上骑自行车不慎丢了转业干部档案,李遇庚知道后,自己承担责任,保护了干部。他在工作中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与战士们相处融洽。尤其是他任炮十五师干部部部长后,由于他心系群众,善于作思想工作,对下属排、连以上干部非常熟悉,干部的情况不用看档案,全装在脑子中。司令部有谁对基层人员不了解时,就去问李遇庚,因而他被司令部工作人员称为“一本小字典”。李遇庚这一响亮绰号,传遍了炮十五师。1955年12月,李遇庚在北京开会期间感觉身体不适,但一直坚持开会,到12月29日会议结束才返回炮十五师驻地甘肃兰州永登县,师长吕仁礼见他面色苍白,让他休息。1956年1月5日安排他到兰州住院检查,发现其身患肺癌。2月,李遇庚转入北京协和医院就医,但治疗无效,于1956年3月10日逝世,葬于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炮十五师在永登县为李遇庚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1991年新编《渑池县志》中为李遇庚作了传记,家乡人民永远怀念这位我军优秀的政工干部、渑池籍老红军。

参考资料:《渑池县志》本传、《三门峡名人》、李遇庚自传

撰稿:杜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