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 劳模典范 ——绰号“对对对”的著名劳模姚庆堂
发布时间:2021-02-20 点击量:3046 来源:原创
姚庆堂(1895—1968),原名姚拴成,渑池县上官庄(今属仰韶镇)人。1948年渑池解放后,先后任农会代表,马岭棉花实验场主任,县、乡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姚庆堂一生紧跟党走,勇担大任,在农业、林业、植棉、抗美援朝、拥军爱国、学雷锋等方面都获得了光荣称号,先后被中央、省、地评为模范3次,县级模范7次,乡(公社)级模范38次,荣获锦旗5面、奖章12枚。作为农业战线上平凡的劳动者,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渑池县农民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劳动模范。他处处听党的话,事事跟党走,凡党和政府的号召,他都坚决赞成,并乐意说“对!对!对!”因此,留下了“对对对”的绰号。
盛殓烈士 积极支前
姚庆堂,1895年7月15日,出生在渑池县峪峒村(今属果园乡)姚家门南坡一户雇农的家庭,家中赤贫,祖辈三代靠讨饭度日。其父姚风详,在姚庆堂六岁时,因不堪生活的困窘,自缢而亡。其母带着儿子姚庆堂,为寻生路,讨饭至县城北的上官庄村,替人纺线织布以供家用。此后,姚庆堂一家就在上官庄村安了家。他7岁时就给地主放羊,以后扛长工24年,又在附近农村打短工8年,生活极为艰难。
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渑池建立抗日根据地。渑池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就设在上官庄村。副县长张君英亲自登门和姚庆堂座谈,访贫问苦,介绍他参加了农会。从此,姚庆堂经常跟随共产党干部,扎根串连,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活动。村农会每次开会,都是姚庆堂挨个提前通知,他从没缺席。为保障县政府安全,他组织民兵夜晚站岗放哨。政府搞支前,他第一个报名运送粮草。他时常为抗日民主县政府运送物资、递送信件等。5月初的一天晚上,张县长交给他一封密信,要他连夜送给天坛村干部刘清芳。晚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他匆忙赶路送信,行至吴沟沿村东沟底时,不小心被石头绊倒,摔得鼻子出血,脚脖受伤。他忍痛一瘸一跛仍然及时把信送到了天坛。刘清芳接到情报,立即组织民兵,在拂晓前逮捕了破坏抗日的地方伪顽分子。
5月26日夜晚,上官子平叛变革命。翌日早上,他听闻张君英被叛匪残害的噩耗后,连同几个农会成员,发动群众搞募捐,备棺,掩埋了烈士。9月,叛匪找到他,威胁他说出一同参与掩埋张君英的人。他义正辞严地回答“人死了谁不要埋葬?张君英县长是大家自愿起来掩埋的!”在群众的声援下,敌人不得不放开了姚庆堂。
1951年9月,中央组织的抗战老根据地慰问团来到渑池,特邀姚庆堂到县城座谈支前事迹,姚庆堂被评为支前模范,授予奖章一枚。
拥军优属 移风易俗
1950年冬渑池农村土地改革中,姚庆堂是积极分子,拒绝了恶霸地主的拉拢。在村中帮助张贴标语、串连发动贫农,参与忆苦、诉苦活动。土改后,他家分得土地11亩、房屋3间,还分到一些牲口和农具。他感觉从此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获得了新生,于是改名姚庆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天,马岭乡乡长宋世华来到上官庄动员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姚庆堂虽然大儿子姚成德已经服役在边疆,但他听到号召,立刻动员17岁的女儿参军,进而又动员未婚的女婿报名。在姚庆堂的行动感召下,马岭乡超额完成了志愿军应征入伍任务。姚庆堂还自觉做拥军优属工作,他写信告诉儿子姚成德:不要挂念家里,要苦练杀敌本领,保卫祖国边疆。他关心村中的烈军属,农忙时先帮助军属收种庄稼,逢年过节还自己置礼慰问军属。1951年春天,姚庆堂召集全家人商讨,制订了家庭爱国公约,主要内容是:拥护共产党和毛主席;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发展生产,增产节约;学习文化扫除文盲等。以后又增补“积极上缴爱国公粮和为抗美援朝捐款”等项。他还决定半月开一次家庭会,检查公约执行情况。在上官庄村,他积极动员群众搞捐款,第一个为抗美援朝捐助小麦151公斤。在他的模范行动带动下,全村80多户人家共捐助小麦1450公斤。1951年秋天,姚庆堂的女儿要结婚了,他决定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召开家庭会,做通了全家人的工作。他又找亲家商量,打消他们办喜事讲排场的想法。女儿出嫁那天,小学生敲锣打鼓列队送至村头。姚庆堂陪送的女儿的是一头小牛、一担箩筐和三齿镢头铁锨等农具。女儿扛着铁锨,胸戴大红花,一路步行来到婆家。婆家贺喜宾客伫立村头迎接新娘,一时间鞭炮齐鸣。过往行人和众乡亲都夸赞说:“‘对对对’无愧是模范,女儿婚事新办,既简朴又文明,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扫盲植棉 争当模范
旧社会,姚庆堂是个文盲,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有一年,春节前扫屋时,他把买房契约当成废纸烧了,结果打了半年官司,房子差点叫人讹走。又有一次,他带着卖粮款20万元(折合人民币20元)到食堂吃饭,付款时错把1万元当成1000元付给人家,到家才发现付错,气得两天没吃饭。在扫盲运动中,他立誓摘掉文盲帽子。为办好扫盲夜校,他用自家木料做桌凳30套、给教室安了门窗。他卖掉自家烟叶购买煤油供夜校照明。每晚第一个到夜校,点灯、扫地、擦黑板,学习时格外认真。家里做了小黑板,坚持饭前写生字50遍、临睡前默写1遍。家里到处贴着生字卡片,走到哪儿学到哪儿,村人都叫他“学习迷”。姚庆堂在小学扫盲班毕业后,又到马岭乡夜中班学习。他勤学苦练,不仅摘了文盲帽子,还能读书、写信、记账,成了农民学习文化典范。被特邀参加县里扫盲工作会议,报告学习成绩,交流学习经验。会后,他还应邀赴县内各地作报告。以现身说法,推动了全县的扫盲工作顺利开展。
1951年9月,河南日报社记者慕名前来渑池,采访了姚庆堂的模范事迹。9月16日,河南画报第5期刊登了姚庆堂事迹8幅彩照。1951年12月,姚庆堂出席了陕州专署召开的扫盲工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荣获锦旗1面。年底,他出席了河南省政府学习文化先进分子代表会,又荣获奖章1枚、锦旗1面。
党和政府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号召后,姚庆堂举双手拥护。1955年,他自费购树种5斤,到30里远的五里坡下育苗2亩。1956年春,出圃刺槐93000多棵、椿树300多棵、柿树2000多棵、其他树苗1000多棵。他不仅带领全家人植树,还动员全村人造林,当年共植树150亩。为护林,他协助村干部制订了护林公约,组建了护林队伍,自费买了丈余红布,制作了“红色少年护林员” 红袖章30多个。送到村小学,动员学生义务护林。凡是发现破坏林木的情况,他毫不留情,会同村干部,遵照“林业规则”处罚。3年间,姚庆堂带领群众植树造林500余亩。上官庄村群众赞不绝口地说:“‘对对对’大公无私,铁面无情,不愧为植树模范,护林英雄。”
1959年姚庆堂60多岁时,被马岭大队推举到棉花试验场当主任。试验场队员30多人,试验田120亩。队员们住宿困难,他把自家厦房拆掉两间,在试验场建房两间。实验场里工具不够用,他从家里带来镢头、锄、箩筐等,还把家里的暖水瓶、洗脸盆、茶壶等拿来供集体使用。他自费购买常备药品以备不时之需。队员有病时,他常代付药费。试验田底肥不足,他发动队员们到县城担茅粪。他为鼓励队员,和小伙子们一样干,肩挑茅桶一路歌:“同志们,加油干,不怕苦,把粪担,争创亩产百斤棉。”他领导队员们搞棉花高产试验,实施农业“八字宪法”,棉田深挖一尺多,每亩施肥100多担,兑换优良品种,每亩定苗4000株。他还虚心拜县农业局技术员阎三林为师,学习植棉技术,做好棉田管理。棉田里发现棉铃虫、造桥虫,他亲自上树砍杨柳枝,绑杨柳把,在棉田里插上数行,每天拂晓前,到地里扑蛾子,除虫效果显著。他还带头搞二亩“卫星田”,深翻土地,分层屯肥1000担,棉花长势良好,亩产籽棉达250公斤。1959年秋后,试验田平均亩产皮棉60公斤,10亩“卫星田”,亩产突破75公斤,在全县首创棉花百亩高产试验成功。当年,全县多处干部来马岭试验田参观,地区和外县来参观的人也很多。年底,姚庆堂出席了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群英大会,荣获锦旗1面。12月17日,《渑池日报》头版刊登了《出色的植棉老人——“对对对”姚庆堂》。12月30日,姚庆堂向党中央写信汇报创棉花高产试验的成绩。1960年1月9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复函,鼓励他为取得更大的成绩而努力。
学习雷锋 乐于助人
1961年,姚庆堂65岁,由于年事已高,就离开棉花试验场回到生产队,但他精神矍铄,说话仍铿锵有力,干起活来浑身是劲。在家闲不住,坚持天天到村北管理过去绿化的一片树林。
姚庆堂平生养成了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的品格。他听到有人说“对对对”是个“傻子”后,乐呵呵地说“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我甘心情愿地当这样的‘傻子’”。有一天,邻居韩希哲突发重病,韩家生活拮据,正在为难之际,姚庆堂进门。他一看小韩病情严重,马上进县城请医生、买药,又粜自家小麦130斤垫付药费。在他的关照下,病人转危为安。1952年春天,姚庆堂看到邻居不少人家闹春荒,难以进行春耕生产。就召开了家庭会,倡议将儿子姚成德从部队转业时带的两千斤小麦和小米分给缺粮户。征得全家人同意后,他把粮食从县城里拉回来分给23家缺粮户,使全村群众度过了春荒。姚庆堂关心群众、乐于助人的事迹很多,上官庄村的群众很多人得到了他的帮助。全村干群特赠给他“热心公共事业 各项工作先锋”的锦旗一面。
1968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姚庆堂热烈响应号召,学雷锋,见行动,担任了上官庄村小学校外辅导员。他看到学校缺乏体育器材,就从自家拿出木料为学校做篮球架,自费为学校买了篮球,同师生一道整修了操场。他还拿出自己积攒的30多元钱,到新华书店选购一批《向雷锋同志学习》等图书百余本捐赠给小学,谆谆教育少年儿童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姚庆堂多次应邀到城关、义马、坡头等30所学校,向学生作忆苦思甜和学雷锋见行动报告,收到各校师生的感谢信就有4000余封。1964年,他再次向党中央写信汇报学雷锋的事迹,说自己渴望见到毛主席。10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函:“你要求党和国家负责人接见一事,因他们工作很忙,无法满足你的要求,现寄去毛主席的照片一张,请你留作纪念。”
1968年姚庆堂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弥留之际,他把全家人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叮嘱道:“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咱全家的幸福,我的贡献很小,这些奖章、奖状、锦旗等,是党和人民给的荣誉,你们要保存好,这是传家宝呀。往后就靠你们再立新功!”9月21日,姚庆堂与世长辞,享年72岁。姚庆堂翻身不忘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老当益壮,忘我劳动,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在农村平凡的热土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永远是我们渑池人民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三门峡党史人物》第一辑《姚庆堂》(焦点兆),《县志》本传
撰稿:杜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