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肖 羽

发布时间:2021-06-23 点击量:4007 来源:原创

生如夏花

---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生命之旅

我从未见过舅爷,只是听到过这个名字,最近几年的公祭日,我能在烈士陵园里见到他,他的墓应该只是姓名冢,一块小小的正方形墓碑静静地躺在陵园的西南角,黑色大理石面上“肖羽”两个字闪闪发光。肖 羽

童年——风雨飘摇

舅爷出生在1920年,那时候曾外公做点生意,家里的日子还算殷实,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25年的一个事件,彻底改变了舅爷的命运。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正遭遇列强分割,老百姓就如水上浮萍,无根无基军阀混战,兵荒马乱是生活常态个月黑风高夜晚,渑池县的天坛村被土匪洗劫一空,正在走亲戚的曾外公和他的几个连襟一起,命丧土匪刀下,从此曾外婆姊妹几个全部成了寡妇,舅爷也失去了他的父亲;在那个年代,没有男人的日子及其难过,曾外祖母性格柔弱,不堪打击,不久也撒手人寰,撇下几个孩子,杳然西去。

没有爹娘的孩子们,生活无依,尽管家里还有财产,但是没有父母做主,亲戚也虎视眈眈,6岁的舅爷只能和大他岁的姐姐相依为命,苟且生存。好在还有姐姐,兄妹俩竭力争取,走进了学校,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就见希望,日子一天天过去,兄妹两个幼小的心灵似乎萌生了一个想法,走出家门,走出这个县城,强大自己,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简单而明白的目标,鼓励两个孩子努力学习,尽力争取,终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于19347月,他和姐姐一起来到了开封,进入开封省立一中学习。

少年——艰难求学

如果在现在,14岁的少年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只要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考虑,可是舅爷和姨奶兄妹两个,形单影只在外求学,心里有沉重的负担,胸中有满满的不平,他们两个只有互相鼓励、刻苦用功,唯一的动力就是好好读书、不落人后,将来能学有所成,改变命运;所以,在开封的这几年,他的身影总是在教室、在图书馆,就连周末也未曾出去玩过,因为家里困难,鞋袜破了自己缝补,吃的东西能填饱肚子就行,未想过下馆子饱餐一顿。

三年的开封一中学习,打开了舅爷看世界的窗户,他不再是那个不敢说话的小男孩了,除了学习功课,他也和同学谈国家大事,那时候,日寇的铁蹄正践踏中国的东北,敏感的学生们都是义愤填膺,谁也不想当亡国奴,年轻的舅爷胸中也燃烧着一团火。

青年---看见曙光

1937年,舅爷从开封一中毕业,他们兄妹两个回到家里复习功课,寻找机会继续求学,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写满愤怒的一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人大举进攻华北,悍然开始面侵华,全国的抗日战争也从此拉开了序幕。那一年舅爷17岁,姨奶18岁,都是热血青年,国破家亡,他们在家里再也坐不住了,兄妹二人心急如焚,心里只想着参加抗日、参加抗日。正当他们报国无门之时,恰好看见国民党政府在南阳成立豫皖军政干部训练班的招生通告,简章规定:凡是爱国青年,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年满二十岁者就可以报考”,怎么办?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兄妹俩一商量,瞒报了年龄,谎报了学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谁知被录取了,舅爷他们欢喜雀跃,正式的军营生活从此开始。

训练班的生活单调枯燥,集合上操、步伐训练,还要随时防范日本人的轰炸,但是,这里年轻人多,充满生机和活力,各种进步思想进步人士都有,当然,在这个训练班里,也有不少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在他们那里,舅爷他们触摸到了红色的思想,也看到了《大众哲学》等一些进步书籍,特别是《发现赤色中国》一书,让他们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向往其实这本书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红色照耀中国》,他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了毛泽东,一个美国人笔下的毛泽东——亲切诚挚、平凡坚定,作为一个党的领导人,他住窑洞、穿布衣,和战士一起吃小米饭,这种平等和尊重,吸引了舅爷,在他们的心中萌生了一个渴望,那就是:到延安,到毛主席身边去。所以训练班结束,他们借口年龄小还想继续求学,没有加入国民党队伍,而是辗转到了长沙,寻求机会。

青年——参加革命

心中有向往,现实就有机会,就在兄妹两个在长沙走投无路的时候,在那个简陋的小旅馆里,他们遇到了两个大学生像大哥哥一样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当了解他们的情况后,告诉他们长沙有一个十八集团军驻长沙办事处,说找到这个办事处就一定能有出路。兄妹两个就带着这两个大学生的推荐信来到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姨奶记得很清楚,说当时是一个姓徐的同志接待了他们,非常热情,让他们写了自传,还写了对抗战的认识,第二天一大早,办事处的同志就告诉他们:你们可以去延安抗大学习了!兄妹俩好是欢喜,对今后的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们有家了,我们有依靠了!

因为那一期抗大学生已经招满,舅爷他们上了陕北公学,19385月到10月,六个月的陕北公学学习,对舅爷是个极大的提升,他们对党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党,是一个主张抗日的政党,他们在心中暗暗下了决心:把一切献给党!从陕北公学结业后,舅爷被分配到敌后根据地工作,姨奶去了陕北后方,兄妹俩第一次分开,开始各自的革命生涯。

青年——为国捐躯

1939年,经过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洗礼,舅爷已经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舅爷拒绝了留在后方的工作,坚定地来到了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成为一名政治部干事。后来因为国共合作抗日,东进纵队改编为新编第七旅,后又改编为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他一直担任政治部干事,他的战友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到:肖羽同志对党对革命坚定热情,对同志关怀友爱,说起话来总是笑嘻嘻的,有任务他都争着干,作战非常勇敢。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被阳光包围,对革命充满希望,对国家充满爱意,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随着形势的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越来越残酷紧张,舅爷所在的部队经常参加对敌人的反扫荡作战,1942年,舅爷已经成为一名营级干部,因为严峻的形势,部队机关也分散战斗,哪里有任务就打到哪里。1943年春天,舅爷他们奉命到河北省垂杨县大队(现河北南宫县)执行任务,在那个最美的人间四月天,舅爷他们在功家凹一带和敌人遭遇,因为寡不敌众,舅爷打完了最后一粒子弹,英勇牺牲,牺牲前他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20—1943年,二十三岁的年轻生命,经历了童年的苦难,少年的成长,青年的成熟,从一个落后闭塞的山区小娃,到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对舅爷来说就是一个蜕变,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成长史,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发展史。如今,我坐在家里,写下舅爷的故事,也是心潮澎湃,难掩泪水,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个像舅爷一样的革命者,把一切都献给党,才有了现在的和平安宁。

致敬所有像舅爷一样的革命者!

我的舅爷肖羽,家住渑池县城关镇北街村,原名牛东阶,革命烈士,现埋葬于渑池县烈士陵园。肖 羽肖 羽肖 羽

作者:董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