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关之烛

发布时间:2008-08-28 点击量:8966 来源:原创

 

 

关之烛(1920~1997),字照麟,别名关心。1920418日出生于渑池县南村乡关家村。194410月入伍,1945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分队长、连长、指导员、书记兼区长、教导员、科长、团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警备区副政委等职。曾先后参加了平汉战役、同蒲战役、白晋战役、吕梁战役、汾孝战役、晋南战役、渡黄河大反攻、豫西战役、宛西战役、淮海战役、解放陕南川北战役、朝鲜金城反击战、青海战役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1982年离休,正师级。1997210日在郑州逝世。

关之烛一生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在历次战斗中多次立功受奖。不论是艰难的创业时期,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之烛始终以一个老革命的姿态对待工作、战斗和生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军队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后晋升为中校军衔。1988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独立功勋荣誉章。

苦水里炼就好本领

1920418,在渑池县南村乡关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本来就极度苦难的家庭,并没有因为又添了一个男丁而高兴起来。父亲爱怜的看了一眼襁褓中的孩子,叹了一口气。关之烛是家里的第 9 个孩子,他上面有6个哥哥,2个姐姐——父亲在考虑拿什么去养活这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两年后,关之烛又添了一个妹妹。

关之烛一家12口人,靠租种远房亲戚家的十几亩地过活,生活十分艰难。由于孩子多碗少,弟兄几个用一个碗,小的吃过饭大的才能吃。姊妹十个都上不起学。家里没有一个识字的不行,关之烛十二岁时,大哥和父亲商量,凑钱把最小的男孩也就是关之烛送到村私塾读书。1936年,又到南村区立读完小,关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十分刻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认字,把能借到的书都背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完小校址被过往的军队占宿,关之烛被迫停学务农。也就在这短短不足五年的时间里,打下他坚实的文学功底。十七岁时,按照当地习惯,有家里包办给他娶了一房家境较好的媳妇。

关家村紧依黄河,村里的孩子们没有不会游泳的,但是象关之烛一样水性特好的却不多。他有空就到黄河里去游泳,每次都从黄河南岸游到对面的河北岸。他具有很高超的水性,小小年纪能连游四五个小时不休息,会潜水,能在水中睁眼睛。一碗稀饭半个黄馍养大了关之烛,艰难的生活环境也炼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他不怕吃苦,又心灵手巧,自己会做饭、做衣服、纳鞋底、做鞋。这些条件是他长大以后成为英雄,为党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基石。

关之烛新婚不久,他的二哥和三哥同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二哥在他家是顶梁柱,他一走,家里象散了架,况且二哥家还有几个小孩无人照顾。关之烛与大哥一合计,就去顶替二哥当了兵。艰苦的十多天所谓的训练,其实是体罚之后,关由于有点文化被安排在一个国民党的连长家当保姆,教他的两个孩子识字、并兼做家务。不到一年时间,国民党部队里流行伤寒,关之烛被传染上,部队转移时,就把关丢弃在渑池县南的一个小山村,奄奄一息的关之烛被一个好心的大娘救回家中,终于联系上关家人,把他接了回去。

关之烛病好以后,就跟着六哥打铁。后经堂哥关之义介绍,到乡公所干文书。后乡公所组建了武装支队,有20多人组成。关之义是大队长,关之烛是中队长。关之烛的六哥会造土枪,给支队人员都配上土枪。支队成员白天在家务农,晚上就组织起来练武、打土匪。紧靠关家村的黄河北安河村有个大恶霸叫程光杰,在村子里欺男霸女,坏事作绝。他们听说后,就摩拳擦掌一合计,决定除了他。一天晚上,兄弟俩带着10多人,游泳过了黄河,关之烛被安排在河边看东西,其它人摸黑翻墙进了程光杰家,把程打死在床上。(就因为此事,关之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444月,日军纠集97000多兵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胡宗南部由于执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他们指挥的40万军队,不战而溃,节节败退,37天就丢掉了郑州、洛阳等38座城池,损失兵力20多万,将河南的百姓至于敌人的铁蹄之下,败逃川陕。511,日军从渑池县的南村和白浪两渡口强渡黄河,进入渑池县境。关之烛他们痛恨日本侵略军,就组织支队人马,白天在家种地,晚上集合起来,偷袭日本军营。

豫西沦陷后,为了恢复和发展河南党的工作,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7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部署。96日,八路军太行军区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22日,由济源县西南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在偃师、巩县、登封一带活动。不久,八路军太岳军区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由济源南下渡过黄河,占领新安北部山区以及渑池、陕县、宜阳、洛宁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黄河支队”,主要任务是保护从渑池到新安、孟津的这段黄河渡口。关之烛所在武装被八路军黄河支队收编,他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

身经百战 功勋卓著

关之烛参加黄河支队后,支队不断打击日伪军取得节节胜利,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关之烛由于英勇善战,被任命为三大队分队长。19449月底的一天,关之烛带领分队战士将南村据点的日伪军包围于峪里村东山两昼夜,打死日军5名。当日伪军乘黑夜突围时,关之烛率6人于马家崖进行伏击,打伤伪军2名,缴获掷弹筒11枚,日制手榴弹数十枚。1945年元月,关之烛被提拔为七中队长,在白龙沟消灭伪军4名,缴获步枪3支,并派一个班乘夜黑摸进日军据点,俘虏日军翻译“麻子狗”和苦力头2名。

黄河支队有3个大队9个支队。其中许多是收编来的贯匪还有旧保长。19455月,渑池发生了“上官子平”为首的叛乱事件。黄河支队中的一大队长徐秉章,九中队长王五典是未经改造的贯匪和旧保长,在特务拉拢下,蠢蠢欲动。由于支队领导警惕性高,及时将二人处决,使部队未受损失。6月,黄河支队副司令员刘兆先带一连去渑北东关村三大队驻地开会,支队三大队长张成鑫勾结日军,包围了东关村,企图围捕刘兆先投日邀功。关之烛坚持革命立场拒绝执行张成鑫的反动命令,给予反击,解救出刘兆先后,把七中队带到新安县北碾坪村。八中队长张书选、九中队长张其秀杀害了指导员高占林,带队投降了日本。至此黄河支队只剩两个大队和两个独立连。支队与决死队六支队合编,改称豫西分区特一团,关之烛任九连指导员,先后参加了与日伪军的20多次战斗。在解放战争中,特一团经多次整编,改变番号,建制序列先后调整为八纵二十四旅七十团、四纵十二旅三十四团、十九军五十五师一六三团。特一团缩编为一个营(三营),关之烛先后任副连长、连长、指导员等职。

194512月,三营进入山西省作战,关之烛参加了同蒲、白(圭)晋(城)、吕梁、汾孝、晋南等战役,在多次攻坚战中,得到了锻炼,特别能打硬仗。1946813,三营在霍县偏墙村设伏,诱敌深入,当敌人攻到村边时,三营为尖刀营向敌指挥部冲击,仅20分钟,就打进敌六十九师指挥所,敌人乱了阵脚。解放军四面出击,把敌人歼灭,三营缴获山炮4门,重机枪4挺,俘敌200余人,歼敌归来,盛出来的面条还未凉,所以有了“昔有温洒斩华雄,今有热面歼敌师”之说,从此三营——“尖刀营”威震山西。12月,在攻克阎匪老巢隰县县城的战斗中,三营首先登城,八连架梯,七连主攻,九连为二梯队。打退敌人多次反扑,九连教导员关之烛和连长解全威带全连猛打猛冲,一直打到城东北角,这里有座城中之城--百兴城(阎锡山老巢),住着杨澄源的总指挥部。因为是敌人的心脏部位,所以敌拼命顽抗,九连人在房顶上与敌人逐房逐院地争夺。,最终消灭了敌警卫连。这次战斗共歼敌1500余人,并活捉了敌上将杨澄源。关之烛等都受到旅首长大会嘉奖。19474月,攻克晋南猗氏县城战役中,八连架梯,九连登城,英勇顽强,九连长解全威和指导员关之烛,均受通令嘉奖,各记功一次。

19478月,关之烛所在的三营由新安县石渠村南渡黄河和全团一起攻下洛宁城,歼敌1000余人,进入中原作战,参加了商南、山阳、郧西、郧阳、白河、洵阳诸城的攻城战斗。19487月,又参加襄樊战役,俘敌1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活捉了中将副司令郭勋祺。19493月,在淮海战役中,四纵转来中央军委命令,要十二旅回师陕南,配合西北部队作战,三十四团参加了战斗,关之烛任二营教导员带领二营官兵英勇奋战,智夺南山头,在高桥生俘敌人110名,打死1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六炮1门、重机枪3挺、长短枪120支。孙光司令员在大会上表扬了二营的作战作风,并授予六连“英勇顽强,歼敌制胜”锦旗一面。此后,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和南阳平叛等。

全国解放后,五十五师奉命进入四川剿匪。1950年元月3日——8日,在大巴山一带歼敌10600余人。他们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法,肃清了匪患,保卫了红色政权。关之烛由于亲俘豫鄂川陕绥靖主任、中将王凌云,荣立二等功一次,并出席师英模大会。1955年,关之烛被授予少校军衔,后晋升为中校军衔。1958年,甘南和青海藏民区反动牧主头人和发动喇嘛夏日仓、占德贝等发动武装暴乱,他们披着宗教外衣,欺骗、煽动藏民对抗人民政府、杀害汉藏干部,妄图分裂祖国,建立所谓“大藏族王国”。6月,叛乱波及10个县17个区,五十五师开赴草原平叛,关之烛带领三营参加了平叛战斗,首战循化城外歼敌1500人,解了县城之围,后居布林战役,击溃叛匪5000余人,俘匪1000多人。此后,叛匪开始分散活动,三营官兵克服寒冷、缺氧困难,有时日行百里、风餐露宿,冻掉耳朵、冻伤脚者不计其数,有时与后方失去联系,数十天断绝食粮,专靠猎取野物度日,不少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三年艰苦清剿,匪患始平。

1962年,印度当局趁中国发生特大自然灾害之际,参与反华,出动大军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注1),建立军事据点35所。并不断挑衅,打死中国边防战士43名,气焰嚣张,其国防部长辛格扬言要把印度国旗插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上。中国被迫反击。1020,在克节朗河和扯东地区进行了第一战役,歼灭印军第七旅。因西藏地区缺乏后备力量,196210月,五十五师奉命紧急开赴西藏,关之烛任一六三团政委担当师先头部队进藏作战。这次反击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烯少,交通不便,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

印军失败后,仍不甘心,拒不接受周恩来总理和平建议,继续调集大军,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中国军队被迫进行第二次战役。一六三团接受了攻取西山口(又名色拉)的任务,副师长姜玉安亲临指挥。西山口是印军的主要阵地,海拔4939.5米,公路绕山而过,坡陡弯多,形势险要,越过山脊向南,可达印军东北营特区总司令部所在地邦迪拉。所以印军称西山口是邦抽拉的门户。山上有印军六十二旅4个营防守,据印军红鹰师(四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说:色拉筑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能抵挡任何攻击,中国没有两个精锐师是攻不下来的。(摘自《一个侵华将军的自白》)。关之烛和副师长、团长三人仅带一个警卫员隐蔽在佳山口前沿,勘察地形,选择攻击路线,讨论了作战队形。是夜,夜雾弥漫,正是奇袭良机,敌人的大炮还断断续续向中国军队阵地轰击着,一六三团派出八、九连分两侧向敌营摸去,从敌后打响,采取孤军深入的战术,攀悬崖缒峭壁,从佳山口两侧插入敌阵,七连从正面进攻,配合全团从西山口右侧攻占了敌人阵地,毙俘敌近百名。九连班长庞国兴带领的3人小组插到印军六二二旅部门口,旅长听说中国人打到门口,立即坐上小车逃跑了。因而印军大乱,整个防线崩溃,中国军队乘胜追击,俘敌近2000人,加上第一战役共俘敌3900余人,驱走了所有印军,收复了全部国土。1121日,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关之烛在战斗总结时写到:“英雄反击西山口,誓死奋战保国土,铁拳砸得敌阵碎,王牌之师也难守,气势汹汹犯边境,低头乖乖当俘虏,反华喊得嗓门破,终究还是纸老虎”。五十五师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批语赞扬该部:“拉得出,走得快,打得好”,总政要关之烛担任“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英模事迹报告团”团长,率战斗英模在全国作巡回报告。自此,祖国走上了和平建设道路,关之烛也结束了他的战斗生涯。

立党为公,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1962年底,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关之烛回到北京。1965年以后,关之烛调兰州军分区工作,先后任政治部主任、警备区副政委等职。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仍然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处处严于律己、顾全大局、廉洁奉公,还严格要求家属和子女,从不占公家一分便宜,从不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

由于关之烛总是在战场上南杀北战,居无定所,1962 年时,关之烛的爱人赵慧君带孩子们住在甘肃的一个小县城,甘肃的冬天寒风刺骨,关夫人住的地方条件非常差,没有取暖的设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关的警卫员来到甘肃,看关夫人住的地方没有门帘,风直接吹到屋子里,孩子们冻的发抖,就把从印度带回的线毯送给了她。关回到家后,没有问及夫人和孩子们的冷暖,先看到这个线毯,就问从哪里来的,关夫人就实说了,关立即命令取下来交公,夫人觉得很委屈,但也只能照办,她知道关的性格,公家的财物一点不能沾,这是规矩。

1965年关之烛任兰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夫人和孩子们才随他到军分区家属区居住。当关之烛从政治部调到后勤部的时候,因为一块小木板他又和夫人发生了争执。兰州的夏天很潮,放在床下的鞋子会发霉,关夫人就用一块小木板放在床下,上面再放鞋子就隔些潮气。到后勤部后,关夫人随手带走了小木版。关发现后勃然大怒,说这是政治部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结果这块小木板又被送回政治部的房间。在这些小事小节上,他认认真真、光明磊落,但是在保护公共财物、为党为部队工作中他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公共财物看的比自己的财物重要。

青海的晚上差不多都要刮风,每天下午下班关总嘱咐同志们把门窗关好,以免大风把玻璃刮坏。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多,起了大风。正休息的关之烛忽然听到部队礼堂的窗户啪啪乱响,他立即穿衣起床,夫人也被惊醒了叮嘱他穿厚一点,别冻坏了。屋外寒风刺骨,出了门他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但是他仍然快步走到礼堂里,一个个关上窗户,避免了部队财物的损伤。

关之烛不仅是个军事人才,足智多谋,而且他还是个诗人,妙笔生花。他喜欢写行军日记,常常随手拈来就是一首小诗,过麦克马洪线时,他写到:“麦克马洪线,祖国面上羞。我愿洒热血,洗涤多年垢。血尽耻必雪,不给后人留。堂堂祖国威,神圣不可辱”。几句小诗表达出了他一腔爱国热情。在五十五师他是一个全才,师部的文字材料他都亲自写。就是在任政委时,他也一直坚持自己写材料。有一次,他感冒发高烧,仍坚持写一个报告,加之师汽车连翻车,他又连忙到现场抢救,向上级汇报,结果耳朵也急聋了,高烧40度仍然坚持把报告写完才去住院。正因为他爱军如家,1965年,关之烛出席甘肃省军区和兰州军区积极分子大会,被兰州军分区党委树为“学习雷锋、焦裕禄先进事迹干部标兵”。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革命者,在“文化大革命”中仍然遭到诬陷,受到了打击迫害。1969年,他被派到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明着是去学习,实际上是被软禁,每天除了读语录,就是接受批判,检讨错误。1970年,由于改造不彻底他被送往甘肃省军区的农场劳动改造。在农场劳动中,条件非常艰苦,每天犁地、拉车、扛大包,晚上几百人睡在大仓库地板上。但是关之烛仍然不改本色,忠于党、忠于人民,别人一包扛100斤,他扛200斤,别人用小铲,他用大铲,手上磨的到处都是血泡,他说:“别人在部队上班,咱在这里又不工作,不好好劳动,对不起一个月的几百元工资,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1971年,军区宣布:开除他的党籍,给予降级处分,复员回老家。关之烛一下子失望了。从农场回到家,他瘦了20多斤,几十年为党为军队战斗、工作,今天却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了。但是凭着坚强的毅力,他挺过来了,他开始到处去申诉,辩解自己的清白,但是没有任何结果。林彪事件以后,军区恢复了他的党籍,但是仍没有安排工作,他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总想出来为军队为党工作,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58岁的关之烛才被彻底平反,任兰州警备区副政委(正师级)。又一次回到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关之烛心情愉快,他兢兢业业,努力为党和部队工作,1981年被选为甘肃省兰州市人民代表。

1982年,关之烛离休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河南省,在郑州市居住。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和部队建设,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他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为党史军史提供资料,他的诗词及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奖。19887月,由于关之烛功勋卓著,中央军委授予他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2月,关之烛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勤劳善良的黄河儿女。关之烛生在黄河岸边,黄河造就了他的性格,陶冶了他的情操。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关之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丹心向党,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从没有退缩过,在重大的挫折面前从没有动摇过,显示了黄河儿女英勇无畏、质朴、坚韧的特征,形成了立场坚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宝贵精神。他的一首战斗诗正反映了他的人格、他的精神和他的乐观主义态度:“宿营在狭谷,石坎就是家。罐筒焖白米,弹箱煮浓茶。膝头写诗章,煨火讲战法。谷风使劲吹,迎面似刀刮,爱国求战切,困难笑中过”。由于他的言传身教,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先后成材。二儿子关岩获得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澳大利亚大学双硕士学位。三儿子关杰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硕士学位,他们学成归国,继承父辈的意志,为祖国的医学及工商管理学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注:所谓“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爵土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秘密交易的产物,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表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种边界线的划法——其范围包括西藏在南之门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区,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

主要参考资料:

1199612月新安县《文史资料》第五期。

2、调访关之烛夫人赵慧君资料(20048月)。

3、调访关之烛侄子关小安资料(20048月)。

4、史志办档案资料。

                                                    

                                            

                                                                       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