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建国六十周年渑池县大型图片展主版面解说文字

发布时间:2009-09-30 点击量:8906 来源:原创


前 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为宣传和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渑池县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力弘扬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激励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渑池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由渑池县委宣传部、渑池县委党史方志办公室负责,渑池县各乡镇各有关局委等38个单位联合举办“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图片展”。图片展以渑池县工农业发展、城乡建设、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环境保护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发展成就为主线,充分展示开放的渑池、奋进的渑池、崛起的渑池的崭新风貌,激励全县人民振奋精神、团结奋进,为实现渑池经济跨越发展作贡献。
  1947年8月30日,渑池县就得到了首次解放,是全国解放较早的县城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古老的渑池县城和十四万渑池人民告别了战争和苦难,终于获得了彻底解放,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60年来,渑池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前进,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宝贵经验,为今后渑池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渑池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渑池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渑池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阔步迈入工业大县,渑池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拼搏、勇于争先”的渑池精神,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市)排序中,从1993年的第70位,一直上升到2008年的第15位,一年几个台阶,一举跨入了省经济强县行列,被专家称为“渑池现象”。建国六十年来,渑池走过了一条从曲折到成功的道路,今天我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渑池县大型图片展,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将更有利于开创渑池科学发展、快速崛起的美好未来。

辉煌历史六十年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渑池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自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十年艰辛探索,同时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和痛苦。党在不懈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创建了渑池人民的物质生活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队伍,使渑池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取得了很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土匪残余潜伏边远山区对人民政权威胁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渑池县委和各级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反霸减租、清匪反特、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运动,健全党政组织,恢复了工农业生产。到1953年,全县总播粮面积达到104.5万亩,总产量533.3万公斤,人们逐步摆脱贫困,走上安居乐业的大道,农村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始部署进行初步的工业建设,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党的领导下,渑池县人民的生产生活走入正常秩序。
  1956年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脱离了正常轨道,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渑池县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调整国民经济计划,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经济秩序被打乱,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各种生活资料紧缺,人们的生活日益困难。1961年,在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渑池县委对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工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
  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发出后,“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开展。1967年1月后,渑池的党政机关和学校大部分受冲击,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大部分领导干部被夺权,广大党员停止组织生活。在动乱的10年间,勤劳勇敢的渑池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大搞农田水利化建设,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历时十年的动乱局面结束。渑池县成立“五整顿”领导小组和“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办公室”开始大规模整顿工作,工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和“两个凡是”思想影响,党的各项工作1976年到1978年两年中实际处于徘徊前进局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200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渑池县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渑池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富民强县之路,从而创造了渑池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渑池的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正昂首阔步向小康迈进。

县域经济的艰难起步


  从1978年到1990年,渑池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但粮食亩产始终未突破200公斤。1978年,渑池工业总产值为3846.4万元,只有水泥厂、化肥厂、仰韶酒厂、陶瓷厂、机械厂等企业,在全县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1986年后,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调整改造种植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扩大加工、建材业,强力开发采矿业,促进服务业、其他业为重点,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先上,使多数农民尽快脱贫”的战略决策。1993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4051万元,财政收入5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7元,解决了1.62万户7.02万人的温饱问题。

发展工业壮大县域经济


  由于渑池县农业是靠天吃饭,抗灾能力低,为尽快摘掉贫困县帽子,渑池县委、县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县营工业、提升经济总量上来。到1997年,仰韶集团、仰韶水泥集团、黄河铝电集团、药业集团四大支柱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2亿元。至2000年底,全县形成能源、建材、白酒、磨料、冶金和医药等6项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78亿元。
  渑池在立足发展工业的同时,始终抓住农业的基础不动摇。实施了以“稳粮、重牧、兴果,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至1997年底,工农业总产值31.0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4.7元,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1998年后,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04元,比全省人均数高出218元。被评为河南省扶贫开发先进县。

科学发展,实现经济腾飞

  2001年后,渑池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二次创业,再上台阶”的新目标,全力实施科教兴渑、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四大战略,努力促使全县工业、农业、商贸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至2008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全县GDP达13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第15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199位,在中部崛起百强县中居第28位。(柱状图:国民生产总值30年比较)
                                             

渑池县改革开放成就一览


  改革开放30年,渑池县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历程,是渑池县委县政府自我加压、扎实苦干的30年,是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30年,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30年,是关注民生、与民谋利的30年。30年来,渑池县成功实现了由贫困县向全省经济强县的跨越,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兴工业强县的根本性改变,取得了由财政补贴县向全省财政强县的大跨步迈进。30年来渑池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一、综合经济实力连年上升  1985年,渑池县是河南省贫困县,1992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名列第84位,2000年,渑池综合经济实力上升到全省第19位,一举甩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2008年,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第15位。(综合经济实力排序图)
  二、工业强县成绩卓著。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8家,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耐材、农副产品加工等5大支柱产业和东方希望、中迈铝电、仰韶酒业、洛玻龙翔,义翔铝业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我县的“一区三园”(渑池县产业聚集区、天坛铝工业园、英豪煤化工园、果园工贸园)被列入省市规划。初步实现了“工业强县”的目标。
  二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生机盎然。渑池农业牢牢坚持走“结构调整、龙头带动、市场联结”之路,对烟叶、朝天椒、畜牧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兴产业策略,对仰韶大杏、仰韶贡饼、坻坞贡米等地方特色产品,以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攻方向,带动农民增收。在科学规划、提升品位、提高标准、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和谐新农村,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最高记录。(特色农业  西安头新农村建设 )
  三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78年,渑池县城只有3条街道,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公共设施落后,市场萧条。今日的县城形成了五横七纵的城市道路网络,商贸街区、住宅小区(新文西区、新文东区、会盟小区、澧泉小区、怡苑小区、韶馨苑小区图)、休闲小区、广场(仰韶、会盟广场图)等众多公用设施及电力大厦、会盟大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全面提升了渑池形象,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高出全国14平方米;建成了三门峡市首家污水处理厂和河南省面积最大的供热工程;高速公路、高速客运铁路、电气化铁路、310国道、义渑快速通道等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建设统筹考虑,实现广播电视、公路“村村通”。今天,渑池城市详规面积已达1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已达34%,城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生活舒适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渑池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万元。电视机、空调等高档消费品的家庭普及率,高出全省10个以上百分点。家庭私人汽车每百户拥有量居全省前列。政府积极投入关注弱势群体,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廉租房制度和困难企业住院统筹等医保全面推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结束语


  60年艰辛探索,60年艰苦创业,60年飞跃发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崤渑山河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渑池的六十年历史象一幅画卷,展示了建设征程虽有艰难曲折、终成康庄坦途的崇高境界;像一曲乐章,奏响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主旋律。在党的领导下,有着辉煌的仰韶文化的渑池大地,以她灿烂的生机、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中原大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实现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近年来,渑池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渑池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33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渑池经济一定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渑池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渑池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中共渑池县委党史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