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曾给叶帅当警卫——记渑池抗战老兵郑其昌

发布时间:2020-11-18 点击量:5510 来源:原创

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县委宣传部、史志办在仰韶今古网站和V观渑池平台同步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专栏,从9月1日开始推送。
    第一部分:抗战遗址简介
    第二部分:抗战老兵

    第三部分:优秀纪念文章
    敬请关注
  今日推出
  第二部分   抗战老兵(一)

 

曾给叶帅当警卫

——记渑池抗战老兵郑其昌

上官丛蓉

又是一年国庆佳节,每年的国庆我们都会忆起那些为革命事业、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烈士和老兵,今天我们来说说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渑池人——郑其昌。多少年来,他的事迹埋没在深深的卷宗里,他的形象也只活在后辈子女的心里。年初,我和杜建成两名党员代表党史部门专程到县武装部调阅郑其昌的档案,还原真实的历史,愿逝者安息,生者安慰。打开泛黄的卷宗,我十分惋惜,一个1944年参加革命的老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从黄河支队到南海舰队,在接管北平时任警卫班长,专门负责保卫叶剑英元帅的工作,其履历却定格在19582月,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位抗战老兵的历史吧!                            


19264月,郑其昌出生在渑池县仁村乡坻坞西村(今称上西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全家9口人,他排行老五,上有四个哥哥。虽然家里有15亩薄地,还租种地主15亩地,但是欠收的年份,仍然不够全家吃喝。民国24年(1935)是最困难的一年,大哥学做生意,二哥出去当长工,他外出逃荒要饭一直走到郑州,受尽了冻饿之苦和别人的呵斥白眼。第二年收成好一点,他又回到村里,被父母送村私塾上学,两年后因家庭困难就辍学了。他放牛、割草,还给地主放羊,勉强维持生计。不幸的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党抓兵,二哥、三哥都被抓走。父亲卖掉了家里的两头牛,和大哥去买兵(就是用钱换兵)。结果途中大哥被冲散,下落不明,父亲人财两空,回家不久就活活气死。16岁的郑其昌挑起全家的重担,每日不辞劳苦,却难以让母亲、侄女以及两个嫂子吃饱饭。他心中憎恨国民党抓夫拉丁、苛捐杂税的黑暗统治,厌恶地主的压迫剥削,渴望改善生活状态,却找不到光明所在。

1944年,共产党八路军来到渑池,11月,在仁村建立了渑东办事处。共产党在仁村宣传党的政策,开展反匪反霸斗争,实行减租减息,处决了当地的日伪队长、汉奸和大匪首。郑其昌的二哥从国民党部队偷跑回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武委会。郑其昌从共产党干部的身上看到了穷苦老百姓的希望。1944年12月,在二哥的影响下,郑其昌成为渑东办事处的通讯员,开始为党工作。他带领群众斗地主、打土豪,还随黄河支队打游击,转战于渑池、新安、洛宁等几个县。郑其昌参加革命后,为了避免当地土匪和国民党残害家人,就和家庭断了联系。其母听村人说郑其昌战死在仁村红花窝,每天以泪洗面,多次让家人去寻找,也没有找到遗体。1945年2月,县公安局成立。4月,郑其昌因做战勇敢,被安排到县公安局工作,走上了他的职业军人之路。期间,同豫西二军分区部队一起参加了夺取陇海路的艰苦抗日战斗。8月,又随县公安局转战到济源县、孟县、王屋县一带打日伪军。在王屋县曾遇48天连阴雨,部队吃的是日军生虫的高粱米,还有喂牲口的黑豆,住的地方漏雨潮湿,郑其昌生了重病,被送到医院治疗。住院期间,同时参加革命的一个老乡去看望郑其昌,对他说:“跟着共产党太苦了,吃不饱、穿不暖,咱不干了,回家吧。”郑其昌言辞决绝:“既然走了这条路,我就不会回头。希望你也不要当逃兵!”虽然没有劝住同乡,治愈出院后,郑其昌毅然坚定地回到部队。艰苦的生活环境、艰难的战斗场面没有吓倒郑其昌,他相信共产党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提高部队战士的文化和政治理论水平,县公安局、县大队选出一部分战士送学校培训。于是在1945年12月,郑其昌成为太岳军政干部学校(渑池的豫西公学迁至山西阳城后改名)学员。1946年1月,他被分配到晋冀鲁豫军政大学警卫连当通讯员,边学习边工作,郑其昌进步很快,1947年8月他被提拔为副班长。1948年6月,晋察冀军区的军政干部学校、步兵学校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军政大学、陆军中学、青年教导团合并组成华北军政大学。7月,郑其昌到华北军政大学警卫连任班长。当时,叶剑英任华北中央局委员、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郑其昌这个警卫班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保卫首长叶剑英的安全。


华北军政大学是我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在石家庄成立的。石家庄位置在南北铁路线上,且距离北平、天津等敌人核心城市较近。所以,这所培养我军正面战场骨干军事人才的学校,被北平、天津的国民党反动派视为“眼中钉”。1948年8月的一天,军政大学校部驻地上空突然传来阵阵的敌机轰鸣声,学校立即通知学员隐蔽。人民空军力量有限,无法取得制空权,军政大学的教员和学员们只能被动防御,学员们还没有找到安全处所隐蔽,10多B-24轰炸机开始在校部驻地及周边上空进行俯冲投弹,很多房屋被炸塌。20分钟后,为轰炸机护航的18架美制野马式战机又俯冲下来,对校区进行机枪扫射,一些来不及躲避的教员和学员在连续的轰炸和扫射中不幸遇难。

在这次轰炸中,还有三枚1000磅的炸弹落地后没有爆炸一枚砸倒了警卫班宿舍的后墙,11名同志在墙下牺牲;一枚落到了副校长萧克住的院子里另一枚落到了校长叶剑英的院门前。叶剑英校长当时没有在院子里,他正带着警卫员郑其昌通知各班隐蔽,一颗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土墙被炸毁,叶剑英被埋在土里,郑其昌耳后边也被炸掉一块皮,他顾不得疼痛,赶忙用手扒开土层,把叶剑英校长从土里拉出来,背在身上,飞快跑到一处荆棘丛中隐蔽。等飞机飞远了,他慢慢站起身,此时才发现脚裸扭伤了,他忍着剧痛又背着叶剑英送到军营卫生所,检查后确定校长无大碍后,才去包扎自己的伤口。由于处理太晚,他耳后这一片落下永久的伤疤,再也不能长出头发。因为保护叶剑英校长有功,军政大学给郑其昌记三等功一次。

1948年12月,叶剑英任中共北平市委副书记、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郑其昌任首长警卫员,同时担任警卫班长,跟随叶剑英市长一起去接管北平。2月3日,郑其昌负责保卫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入城式”领导的安全工作,圆满完成接管北平工作。在这一段时间內,他因为担负着保卫首长生命安全的神圣职责,军人使命感和严守军事机密的特殊需要,使他不能有半点松弛懈怠,更容不得他和外界闲杂人等有丝毫联系,虽然当时渑池已经解放,但此时他仍然不能和渑池的家人取得联系。为了确保叶剑英首长的安全,郑其昌形影不离,随时保持高度警惕状态。为提高警卫班政治保卫工作的水平,郑其昌还经常给其他警卫员传授保卫工作的各种专业技术:如何警戒布哨,怎么跟踪追击、摆脱盯梢,怎样识记和描绘不同人物的特征,怎样搜集和传递情报,怎么进行审讯,怎样记录、调查和分析各种资料,怎样分析地形和敌情,怎样同三教九流打交道……。因为他带领的警卫班警惕性高、经验丰富,所以总能圆满完成各种交办任务。3月,郑其昌由于工作积极负责,在北平军管会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北平接管工作结束后,他重新回到军政大学当看守班长。

 

                                   四


    当一名飞行员,翱翔蓝天,一直是郑其昌的梦想。全国解放后,他就报名到航空班参加学习,但是体检后,他却一直没有接到当飞行员的通知。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身体不合格,身上有伤疤等。1950年8月,郑其昌被作为第一批南下干部,派到海军青岛炮校,任学员班长。他对战友们说,“看来我不能翱翔蓝天,只好去遨游大海了”。1951年3月,他调到海军广州炮校一营。就在这一年,全国形势趋于稳定,郑其昌这才写了一封家信,并随信寄回自己的照片两张。家乡坻坞郑家老母亲颤抖着手打开信封,虽然哭坏的眼睛已经看不清儿子持枪的威武英姿,但知道儿子还活着,她就谢天谢地了。本来这年,郑其昌打算回家看看,但是,郑其昌所在的一营又被调到海南岛,他被任命为中南海军炮兵二连副排长,任务紧急,离家太远,他只好放弃了回家的想法,一心一意参加海军训练。在海南基地卫北巡防军区军事练兵时,因为成绩突出受到上级通报表扬一次。1952年5月后,他任过三连军械员、海军后方勤务部事务员,还参加过文化速成学校学习,为祖国南疆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1953年,经过上级批准,郑其昌才第一次回家探亲,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家乡,他看到老乡们生活仍然很苦,就走村串户去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家庭还吃不饱饭。回到部队后,他的心情一直很沉重。

 


1955年12月3日,郑其昌在港湾处舰队工作时,被第一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签授为海军少尉军衔。1955年获得华北军大抗日纪念章1枚,1955年和1956年还获得国务院颁发的解放金质奖章2枚。1956年3月,郑其昌调任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汽车连副政治指导员。这一时期,他依然心系故土。通过家乡来信和实地调研,他发现农业合作化推进太快,统购统销统的太死,农民生活很苦,还没有公费医疗,工农差别较大,在舰队整党会议中就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1957年在反右派运动中,他的这些言论被认为是右派言论,遭到不公正的批判。1958年2月25日,郑其昌被处理复员,回原籍农村劳动。从1944年走上革命道路,历经14年,郑其昌重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渑池老家。

 

 



 


回到家乡后,渑池人并没有把他当成改造分子,当时的县委书记卫良觉得他参加革命多年,是个可用的人才,就想派他到筹建的钢厂当第一书记。但是,郑其昌坚持回到村里当联合村支书,因为这样可以更近距离的陪着母亲。这次回来,他才知道那惟一的探亲,是他与母亲的永别,1955年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家里怕耽误他工作,没有告诉他。他到母亲坟上放声大哭了一场,什么都想通了,决心好好劳动,为家乡、为和妈妈一样受苦一辈子的乡亲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彻底放下了自己曾经的军人身份,回到家里,换上劳动农民的衣服,兼着南砥坞、北砥坞、西村、高堂、台口、洼庄几个村的联合支部支书,带领着乡亲们修仁村雪庄水库、造水平梯田,战天斗地,想改变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但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错误路线指引,共产风和浮夸风盛行,郑其昌很多的想法无法推行,砥坞一带农民的生活仍然很困难。

郑其昌虽然脱下了军衣,他却把军人的作风带到了村里。他利用自己的专长,训练民兵,让村里的年轻人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1969年10月,为加快三线建设,国家发出修建焦枝铁路的号召,郑其昌带领砥坞的民兵连30多人参加了渑池县民兵团。他被任命为仁村民兵营营长,赴孟津县修建焦枝铁路。7个月战斗在隧道、桥涵等最艰苦的地段,较好地完成了艰巨的修建任务,又把同去的所有人安全带回家。有一年,砥坞西村河涨水,西坡、凉沟的孩子们上学受阻,郑其昌一声令下,村里民兵都到了河边,为了确保安全,他先让民兵在河两边拉起一根绳子,然后带头下水,一手拉着绳子,把一个个孩子背过岸。民兵们都学着他的样子坚持每天接送孩子们过河。这次涨水,村里没有被冲走一个孩子,群众们都说是郑支书想的周到。郑其昌对村里的孩子很好、很关心,对于自家孩子却要求相当严格,他总是教育孩子们要低头做人,不准与同学打骂。一天老二孩子在学校和别的孩子打架,因为是别人先动手的,很委屈,回家给父亲说,父亲听后,不管怨谁,抓住老二就打。打架孩子的家长本来想上门找茬,看到老二被打的哇哇乱叫,也不好再说什么。郑其昌就是这样宁可自己受委屈、孩子受委屈,而绝不搞特殊。在他担任支书期间,不怕苦、不怕累,拼尽力气想为乡亲们做些好事,因此健康渐渐出了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渑池,郑其昌看到党纠正冤假错案、拨乱反正的决心和行动,他开始向南海舰队写信申诉,把自己的思想跟组织汇报。后来在病重期间,他还给叶剑英副主席写信,申诉自己的冤案。1980年7月11日(农历),郑其昌还没有等到组织的答复,就因胰腺癌在无限留恋和遗憾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郑其昌去世了,但南海舰队并没有停止纠错的步伐,他们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慎重复议,最终作出了《关于郑其昌同志反右言论问题的改正意见》。

1981年11月3日,南海舰队派人来到郑其昌家看望其家属和孩子,传达了后勤部给郑其昌右派问题改正的通知文件。至今这个文件还保存在郑其昌的档案中。因为有了这个改正文件,需要销毁一切强加在郑其昌身上的不实之词,于是将1958年后的档案全部抽出,档案中显示的郑其昌革命生涯就截止在19582月了。按照文件,给郑其昌落实了政策,补办转业手续,补发工资,还发给了遗属补助和孩子抚养费。郑其昌全家对于这样的结论很满意,没再给组织提出任何别的要求。

在整理渑池县党史二卷的过程中,我看到我们党和国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57年反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些老干部被冤枉,错误地受到批判。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从这里,我也深深体会到,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见证:有错必改。

郑老,在您去世之前,村里已经开始研究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盼望的好日子很快来到了,农民吃饱了饭,穿上了好衣服。进入新世纪,种粮不用纳税,还有了补贴,农民也有了新农合,党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您可以含笑九泉了。郑老,祖国不会忘记您,渑池人民永远怀念您!

 

主要参考资料:1.郑其昌个人档案(渑池县人民武装部)

2.新华网 缅怀开国元勋叶剑英--大事年表

3.郑其昌子女回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