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仰韶文化 > 考古发掘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情况

发布时间:2008-08-28 点击量:12760 来源:原创

 

仰韶村遗址,从1921年发现后,先后共进行了三次发掘。

第一次发掘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是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公元1874~1960年)开始的。安特生(Johan ·Gunnar·Andersson1874~1960)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14~1924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河南采集动物化石。刘长山在渑池县仰韶村采集到不少动物化石。同时,刘长山发现了一个古文化遗址,将采集到的600多件石器带回地质调查所。1921418日,安特生亲自来到仰韶村调查。安特生回到北京后,向当时的农商部部长和地质调查所所长打了发掘报告。得到中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河南省政府、渑池县政府同意和支持后,开始了对仰韶村的发掘。19211027,开始了发掘工作,到121结束,历时36天。发掘由安特生和地质学者袁复礼主持,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陈德广、白万玉、姚某、张某等5人参与,骨骼研究专家步达生(D·Black,又译作步赖克)博士和生物学名誉技师师丹斯基(O·Zdansky)博士也 参与了后期工作。发掘探沟17个。发现大量的文化堆灰层和袋形灰坑,获得了一批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和大量陶器。这些器物分装为11箱火车运送到北京。以后,又经中国政府同意,将部分器物运到瑞典,建立了远东古物博物馆。发掘仰韶村遗址的同时,安特生等还在仰韶村西边的不召寨村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发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安特生回到北京后,初步认为仰韶村遗址是一个文化,即仰韶文化的连续堆积。按照当时国际上考古学惯例,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安特生写出了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发掘简报,后来由袁复礼译成中文正式发表。

第二次发掘

195162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调查团夏鼐、安志敏等4名专家学者到渑池县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从72开始,开挖了一条探沟和一个灰坑,发现有排列稠密的墓葬9座,出土文物资料丰富。同时,又在断崖发掘了10个灰坑。在二次发掘中,还对仰韶村附近的不召寨、下城头和杨河村等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通过第二次发掘,发掘者提出了这个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的混合文化”的不正确看法。

第三次发掘

198010~11月和19813~4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先后派出了赵会军、丁清贤等带队,分成两批,先后有4名考古工作者参加,在渑池文化馆的配合下,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开挖探方4个、探沟4条,发掘面积共200余平方米。发现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613件。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属于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发现了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