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发布时间:2021-02-19 点击量:10487 来源:原创
社 火
社火是集戏曲、音乐、歌舞、杂技、滑稽等艺术精华而组合的大型民间娱乐活动,在渑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通常情况下都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大闹5天,声势浩大,热闹非凡,是广大劳动人民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社火的编排大致是:鞭炮、三眼铳开道,彩旗前导,社旗前导,社旗开场,接着是社鼓演奏,高跷表演,旱船跑场,平垛队造型,十盘或唢呐队演奏。
高跷颁布于渑池城乡,男女表演者双脚缚上3到5尺高的高跷腿,化装成传统戏、现代戏和各行各业角色,着古装或现代服装,踏着乐队拍节,变换各种队形,边舞边唱,深受群众欢迎。耿村、县城南街、北街、西关及班村等高跷队还可表演“吊腿”、“翻杆子”、“单腿套跳”、“打车轮”、“抬花轿”、“赶毛驴”、“抓蝴蝶”、“下叉”、“翻跟头”等难度极大的惊险技巧。
垛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是把五六岁的小孩化装成各种人物,固定在伪装成各种形状的铁芯上,看上去惊险优美,垛分高垛和扛垛,高垛高达3至5米,上边固定数个小孩,下边有几个人抬着。扛垛则由一人扛着,上边只上一个小孩。垛上扮象,多种多样,有《白蛇传》里的许仙、女娘子和小青,有《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精和孙悟空,也有现代工、农、兵人物。这些艺术造型颇具匠心,琳琅满目,巧夺天工,观众难解其中奥妙,欣赏时只觉其乐无穷。垛子过后,便是坠子队伍,它运用幽默、诙谐、讽刺手法,化装成各种丑角,即兴表演邢上,如《张公背张波》《小鬼摔跤》《夫妻吵架》《四人帮狼狈为奸》等。社火压尾则是丰富多彩的歌舞队,有“龙舞”、“狮子舞”、“旱船舞”、“花轿舞”、“花棍舞”等等。
棚口
棚口又叫棚门,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天池乡东天池村的棚口艺人,驰名宜阳、洛宁、新安等县。200多年前,天池乡各村艺人就开始用布扎小棚口,用来敬神祭祖以求人财兴旺,逐年沿袭,发展为搭大棚口。
黄河灯
黄河灯是渑池县民间传统游艺形式之一,清代时由山西省传入仁村,当地群众十分喜爱这一活动动。由于它规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各黄河灯。该灯用数千根木桩串连排一方阵作为外围,再用麻杆或高梁杆作为灯柱,插在地上,高约4尺,柱距5尺,柱上设灯,灯柱之间用松、柏树枝装饰成灯壁,并点缀纸花。出入口处搭成彩门,观灯人从入口处进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灯壁乱闯,否则,很难找到出口。
十盘
十盘又称“十番”、“十番鼓”、“社番”,在豫西农村较为流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传说从唐代武则天时兴起。十盘原以敲击乐为主,而锣鼓与丝竹合秦则较晚,渑池县现在仅存果园乡东庵头村和笃忠乡张吕村两家十盘,十盘音乐原在寺院流行,后来逐渐传到民间,发展成为农民集会或喜庆、祭神、庙会、婚嫁时的娱乐形式,其主要乐器有十盘和管子。十盘有10个大小不同的云锣悬挂在盘架上,采用自然七声音阶,击锤用竹制成。演奏时,演奏者右手持锤,左手执云锣架手柄,只演奏小节强拍部位的第一个音符。管子用锡铸成,全长约17公分,直径约1.7公分,哨嘴用芦苇做成。管子发音高亢、有力、嘹亮,演奏时,低音、中音和高音所运用的技巧,全凭气息掌握,吹起来很费力气,特别是低音更不好吹奏。另外,吹管子时,嘴在哨嘴上前后滑动,也可吹奏出音的高低。除上述乐器外,十盘社还有各种笙、笛、云板,这些乐器的多少,可根据演奏情况而定。十盘演奏的曲子一是bE调。曲子有大有小,如《状元游街》《大寺朝元》《小寺朝元》等属大曲,《跌断桥》、《柳叶勤》等则属小曲。过去十盘社的演奏员都有工尺谱,现在基本上可以用简谱,1985年5月,东庵头村的十盘社参加洛阳地区举办的民间乐器汇演,荣获演出二等奖和组织奖。
九莲灯舞
九莲灯舞是渑池县唯一的龙舞。建国前传入天池乡杨村和陶村,陶村活动少,杨村活动多。据老艺人回忆,九 灯舞过去由21人表演。有莲花灯、鱼灯、五星灯和马灯,灯用木料、竹篦、彩纸做成。灯内装有牛油炼成的蜡烛,风吹不灭,可燃3小时。此舞一般都在晚上表演,舞者身穿彩衣,用优美的舞姿、多变的造型对成各种颂词和图案,表达人们在灯节的夜晚结伴观灯的喜悦心情,伴奏用弦乐。1958年,杨村九莲灯舞曾代表洛阳地区参加河南省汇演,县文化馆对九莲灯舞进行了改编,演员减为10人,每人拿4盏莲花灯,去掉了原有的鱼灯、马灯等。音乐伴奏在原曲调的基础上改编加工谱成1至6曲,表演程式增加了碎步、云步、三合步、进退步,队形变化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马、蛇脱皮、过灯、绞麻花和单展翅。
狮子舞
狮子舞于明末清初传入渑池,20世纪80年代全县有8个狮子舞队能开展活动,有舞狮艺人300余名。狮舞中的狮子形象上分太狮(二人表演)和少狮(一人表演);动作上分文狮和武狮,往往把文武动作结合表演。渑池各狮队表演的节目有翻跟头、上老杆、爬桌、滚绣球、钻圈、走板凳、倒立、钻席筒、走翘翘板等。狮队表演时,还有1至2人扮作武士持彩球逗引狮子活动,群众称武士为“回回”,狮子周围安排群众若干,手持大刀、长矛或哨棍并鸣放鞭炮和三眼铳圆汤助威,增加表演效果。狮子舞伴奏用打击乐器、曲牌为《三蹿》《十五声鼓》《交战鼓》《撞倒墙》《绝拍》和《紧急风》等。
棒棒鞭舞
棒棒鞭舞也叫花棍舞。清末传入渑池仁村乡东段村,此舞演出时人数不限,有男有女。扮相有花旦、丑旦、老旦、小生等。均古装戏衣,每人手拿花棍一根,花棍用空心竹杆,内装有铜钱数枚,两头扎上红缨做成。舞者用花棍敲击自己肩、脚、膝部,边舞边唱,动作灵活,舞姿优美多变。伴奏用弦乐加锣鼓。
渑池镢把戏
镢把戏是从黄河经北地区流传到渑池县南村乡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历史悠久,古老浓郁动情的特点,是黄河沿岸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怀梆戏的基础上加进浓郁的地方戏内容而形成的更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起源于元末明初流传至今,具体年代无从考究,南村乡艺人在农闲和农历节庆时节时有活动。1999年移民搬迁后曾在乡里演出镢把戏唱腔以梆定板,属河南梆子的一种,长期流传于民间,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厚,它在唱腔、伴奏、表演等方面都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之特点,慷慨激昂、唱作并举、载歌载舞,镢把戏以大本剧目演出,生、旦、净、末、旦刘全,不同的角色行当有不同的规范和路数,唱腔靠弦通以CT调为主,没有女角、女角为男角反串,唱腔分为四大类:即“慢板”、“二八板”、“流云”、“散板”,